孟子为何主张人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来自孟子的思想。孟子是如何理解人性本善的呢?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在这句话中,“忍”不是“忍耐”的意思,而是“残忍”的意思。所谓“不忍人之心”,就是“不忍加恶于人之心”,这是一份温暖而柔软的同情心。

在孟子看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柔软。为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呢?孟子没有讲大道理,而是举出了一个“千钧一发”的生活情境: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你看到一个可爱的小婴儿,在地上爬着爬着,眼看就要掉到井里。在电光石火的一刹那,你会怎么办?“把他抱起来!”那一瞬间,你不忍心看到不幸发生,在“恻隐之心”的推动下,一个箭步冲上去,把他救起来。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没有任何的理由:不是想借机会结交孩子的父母;不是想通过救人获得名誉;更不是觉得小孩子哭闹的声音很吵,出于嫌恶才出手相救。让我们出手救人的,就是来自生命深处的善的本能——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一条生命,在自己面前消逝,如此而已。

这种本能的触动,是孟子理解人性的起点。人对自己的同类是有恻隐之心的,我们会同情那些可怜的弱者,为人类的苦难流下真诚的热泪。不仅如此,人对自己的异类也有一份恻隐之心。在孟子看来,齐宣王同情那头哆哆嗦嗦的大肥牛,正是真实无伪的恻隐之心。把这份恻隐之心推广出去,便是仁政王道的基本方式。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但他的性善论并不是认为人性完完全全是善良的,在乱世之中,孟子见到了太多人性无奈的一面,甚至是丑恶的一面。他曾经说过一句沉痛的话:“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和禽兽之间的区别,真的是微乎其微。但就是这微茫的人性之善,是我们追求道德、建立文明的基点,也是孟子在黑暗时代中牢牢把握的希望之火。

诗人顾城有一句很有名的诗:“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孟子的性善论,就是在茫茫暗夜之中的一线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