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8日,巴黎残奥会落下帷幕。中国代表团成绩斐然,夺得94枚金牌、220枚奖牌,连续六届称霸金牌榜、奖牌榜。然而,即便如此,也掩盖不了残奥会不受关注的事实,有人甚至提出,残奥会“缺乏经济价值”“大众关注度不高”,没有必要继续举办。
这些人或许没有理解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本质。
《奥林匹克宪章》里有这样一句话:“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每一个人不仅包括广大肢体健全者,也包括每一位残障人士。而残奥会(Paralympics)一词也不仅仅是大家通俗理解的残障人的奥运会,这个词最早源自希腊语前置介词para与Olympic的结合,para本身并无残障、无能之意,它表示的是在旁、平行的意思,也就是说残奥会并非奥运会的衍生品,二者是相互平等、平行存在的体育盛会。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不难理解国际残奥委会为什么会在本届残奥会举办前夕,发起一项名为#NotPlayingGames#的倡议——全球46名运动员共同发声,包括美国五届残奥会元老洁西卡·隆恩、澳大利亚残奥会皮划艇冠军柯蒂斯·麦格拉思等,他们表示,自己将不会“参与”2024年巴黎残奥会,他们将“参赛”。残奥会运动员常常被媒体描述为“参与者”而不是“参赛者”,是时候澄清事实了。
长久以来,残奥会在媒体上的常见叙事是:运动员“克服”残障走上奥运赛场,无论成绩如何,都已然鼓舞人心。此次,国际残奥委会呼吁强调参赛者的竞技实力,而不仅仅是克服了身体缺陷。他们认为当残奥会被视为一项参与性赛事而非高水平体育竞赛时,报道往往忽略了运动员的运动成就,转而关注身体缺陷而非体育。这延续了社会对残疾人的低期望,强化对残疾的刻板印象。正如一位运动员所说:“我不希望它关注我的缺陷。我希望它关注我的能力。”
在巴黎残奥会开幕式上,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安德鲁·帕森斯再次强调了这一点,他说:“残奥选手们来到这里并不仅仅是参与,他们是为了竞争、获胜、打破世界纪录。他们希望自己和世界上所有的残障人士都能感受到平等与包容。”
倡议背后,是长期以来大众对残奥会低期待的社会现实,也是残奥选手们对“作为普通人”的强烈渴望。他们并不需要同情和怜悯,他们需要的是社会的尊重和平等对待。曾在残奥会上摘得金牌的运动员孙长亭说:“健全人为祖国夺金牌,升国旗,奏国歌,代表中国;我们和健全人一样,夺得金牌后,照样升国旗,奏国歌,我们也代表中国。”
他们和普通人一样,具备在这个社会生存的能力,能够胜任日常工作、追求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参与体育竞技,具备“超越极限”的竞争意识,同样,他们也能够开得起玩笑,也会犯错误、有情绪。
如果有一天,大家看待残障人士的目光不再局限于他们的缺陷,而是能够更多面地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让他们从社会边缘走到舞台中央,那么残奥会也就完成了它最伟大的使命。
据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发布的《全球残障人士健康平等报告》指出,全世界有严重残障的人数约为13亿,占全球人口的16%。希望熊熊燃烧的残奥圣火,也能够点燃世界对13亿残障人士的关注,用爱和尊重,让他们做回一个普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