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
您好!我觉得我在宿舍和舍友们相处的时候一点存在感都没有。有时舍友们在宿舍里聊天,刚开始聊得好好的,我一加入,话题便停止了。平时我感觉我们形同路人,从来不会主动打交道,偶尔她们需要我帮忙时才会主动和我说话。在宿舍里我就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没有存在感的人
觉得自己没有存在感的同学:
你好!
看完你的描述,老师想到了自己刚读研的时候,也和你有类似的经历。舍友是每天朝夕相处的人,明明应该关系比较亲近才对吧!可是大家几乎不闲聊;甚至因为选课不同、习惯不同,每天的作息也不一样,有时候早晚都打不上照面;有两位舍友经常一起上课,她们会在周末约着出去玩,而不会叫我。那时候我就觉得有点孤独,有点憋屈。你是不是也有着一样的感觉呢?我把自己当时的应对方法分享给你,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先问了自己几个问题: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开始之前有发生什么事吗?是每一次都会这样吗,还是有例外情况?有例外情况时,是发生了什么?
虽然你的来信中笃定地写了“从来不”,我仍然希望你再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当我们处于比较强烈的情绪中时,更容易关注到那些消极的信息,你写下这封信时,有可能就正处于憋屈、愤怒、孤独等一系列情绪中,等到冷静的时候再想想,也许能记起一些别的事情。
比如,我想到,开学初我们也一起吃过饭,只是口味不太一样,所以选饭店费了点工夫,后来就没再一起攒局了;每次她们在宿舍吃什么东西,还是会平等地分给每个舍友,不会绕过我;我的很多日常会分享给其他朋友,而不是想着发给她们……想到这的时候,我就已经理解了:我们之间没什么问题,我们只是不一样。
我们的不一样,还体现在更深的层面。我曾经和另一个朋友聊起这件事,朋友表示:“这很正常呀,我倒是巴不得她们不要约我一起,挺不自在的……”于是我意识到,我舍友们的行事风格,可能更像这位朋友,而不像我。
这其实是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依恋风格的差异。每个人都要学会和其他人建立、保持亲密的关系,但是人们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事风格截然不同,这种风格就是依恋风格,它可以分为两个维度:焦虑,或者叫“忧虑被弃”,指的是渴望和别人走得更近,害怕被抛弃;回避,指的是注重独立自主,而回避亲近的接触。
你的依恋风格可能和我一样,是偏焦虑的。所以我们会比较迫切地和舍友建立更深的友谊,希望自己更有存在感、更被舍友关注;但是舍友可能更偏回避,所以不会主动跟我们交流太多,甚至我们的主动还可能会适得其反,让舍友感到有压力。
从这个角度看,你的感受没错,舍友的行为也没错,只是你们“不合适”。那怎么办呢?
认知上,你可以用新的视角来解读现在的情况。我举几个例子,你看看还能想到什么其他的新视角吗?
改变了认知之后,你的情绪感受也会随之变化,就不会像之前那样感到委屈了。你还可以多做一些照顾自己情绪的事。比如,听听自己喜欢的歌,看看自己喜欢的小说之类的。
此外,焦虑的依恋风格,本质原因是小时候没有得到充足的回应,因而没有建立起足够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如果能从根本上改善这一点,那你目前的困扰也就不攻自破了。一方面,去建立更高质量的人际关系,来给你足够的回应。在舍友之外,你肯定还认识其他的同学,这些同学里会有和你一样喜欢深入交流的人,你大可以和他们建立友谊,来缓解自己的焦虑。除了线下的同学,线上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也可以找到很多聊得来的人(不过要注意安全哦)。另一方面是,回顾自己之前取得的小成就,不限于学业方面,而是兴趣特长、综合素质、优秀人品等各方面都可以,来让自己的自我价值感更稳定,不那么容易受舍友反应的影响。
当然了,虽然我们以善意、积极的视角去看待目前的情况,但也并不能排除一个可能性——舍友们故意冷暴力你。如果之后出现了更过分的行为,比如,她们在其他人面前传播你的坏话、联合其他同学不理你等,你可以去找你的老师聊聊,相信老师能更全面地分析情况并帮你处理。
希望你能在自己的人生中熠熠生辉,这样就不会觉得自己可有可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