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青年文摘》最爱看历史文人的故事,私以为这是中国文化最为可贵之处——拥有着数量与质量皆称“高含量”的古代文人群体,我们可以从他们那里获取丰厚的文化滋养。
一、“高思想”含量
中华文明能够赓续数千年,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一批蹈行道义的中国古代文人。从《论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孟子》的“舍生取义”,到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文天祥“一片丹心照汗青”……我们可以随口背诵的经典语句,无不凝结着他们对人生、社会、家国的思考,铸就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本期《范仲淹与滕子京的君子之交》中的君子之交令人神往。在写作《岳阳楼记》时,范仲淹正因倡导改革而遭遇人生第三次贬谪,但他仍慨然立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被同案波及的滕子京亦做到了身遭贬谪仍勤政爱民,仅仅一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二人皆为君子,也让我们见证了君子之交的意义。君子之交不仅清淡如水,也有人的深厚情谊,有“国之大者”的胸怀格局。
二、“高价值”含量
中国古代文人群体,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思想的滋养,更可从中挖掘各方面价值,可谓一举多得。
本期戴建业老师的《你“认识”李清照吗》一文,就给我们以方法启示。这篇文章,文短意深,打破了人们在读李清照词作时的婉约派刻板印象,重点介绍其显赫的家世背景、卓绝的金石研究、昂藏的诗歌风格,让我们看到了更为真实、立体、饱满的李清照。以此为基点,若深入了解,还可以李清照为核心,探究闺阁少女的成长历程,了解“靖康之难”带给北宋朝各阶层的冲击,可更好地理解南宋词人的慷慨悲壮与沉郁顿挫。
又或以苏轼为例,我们阅读其人物传记,梳理其生平的同时,还可了解北宋的政治格局与社会生活,进而了解其思想内核与时代背景。
于每一个国人而言,中国古代文人其实并不陌生,中小学语文教材遴选了他们的经典作品,但若想真正走进中国古代文人,还需要阅读相关人物传记,评传、诗传、词传,这样既可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也可以开拓视野,积累写作素材,为我们阅读理解古文提供重要支撑。
三、“高思维”含量
中国古代文人留给我们的绝不仅是诗词歌赋,他们对历史的反思、对社会现状的关注,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求索,都蕴含着理性思维。
以高中教材所选篇目为例,同为对“秦亡”的历史反思,贾谊的《过秦论》是有感于西汉初年潜藏的危机,写《过秦论》恳切劝谏汉文帝施仁政以安民;杜牧是因唐敬宗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做《阿房宫赋》阐释天下兴亡之理,以期借古讽今;苏洵做《六国论》,则是因为北宋内政危机重重,外交极端软弱,只能以岁币求和于辽、西夏,他反复强调“弊在赂秦”,是在警醒当权者此政贻害无穷。
以上文章,无不立足于社会现状,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尽显家国忧思。顺应此思路,今人也可从古人之处质疑反思,本期《天地不为一人而设》就窦娥“六月飞雪”与张献忠“寸草不留”二事例,反思“‘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有神授特权”这类内在逻辑是否合理,这也体现出道家“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共生”的思想内涵。
同时,中国古代文人还很注重从日常生活中反思总结,如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苏轼在《石钟山记》中调研石钟山能发出轰鸣的原因,坦言“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当然,中国古代文人所蕴含的价值远远不止于此,他们的魅力在于家国至上的理想、气节、抱负,在于逆旅中的旷达、洒脱、超然,这一切都还有待我们去阅读、感悟。《青年文摘》是一个窗口,愿大家通过这个窗口看到更广阔的中国古代文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