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的日本漫画家鸟山明因病去世,享年68岁。
早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日本的漫画在欧美是不吃香的。直到《龙珠》出现,居然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欧美人的审美习惯。比如,《龙珠》的动画片播出时,在西班牙的收视率超过70%。现在有个西班牙足球运动员悟空·罗曼,就是因为太喜欢《龙珠》,给自己改名叫悟空。
《龙珠》好看在哪?它有几个设定,几乎影响了整个动漫界。
比如,《龙珠》的世界观,借用日本动漫界的评价,叫纯粹的美好。从开篇到完结,《龙珠》里几乎没有死过人。你敢相信吗?一部战斗漫画,居然几乎没死过人。所有死去的人,都会被神龙复活;所有的反派,不管出场时多邪恶,都有改过自新的机会。这使得《龙珠》老少咸宜,小时候自己看,长大带着孩子看。三观正得让人很放心。再比如,《龙珠》里的变身设定。每当剧情发展到主角力量不够时,就会来一次变身。这个今天全世界很多动漫都在使用的桥段,最开始就是从《龙珠》里来的。
说到这,就引出一个问题,鸟山明是怎么创作出《龙珠》这部日本的国民级动漫的呢?
按照通常的设想,要驾驭这么庞大的一部作品,作者事先一定有宏大的创作计划。但事实上,《龙珠》的诞生充满了被动与巧合。
鸟山明涉足漫画时,已经23岁。据说他是因为嫌赚钱太少,再看当时那些漫画家,居然挣那么多,画得还不如自己,于是干脆辞掉工作,全职画漫画。很多时候让一个人做决定的,未必是远方的梦想,可能只是近处的激励。
当时最热门的是体育漫画,但画的人太多。鸟山明就想,有什么题材是只有自己能画好的呢?想来想去,自己很擅长画机械,又在乡村长大。干脆,画一部发生在乡村的科幻机器人故事吧,主角就是喜欢发明的乡村科学家。
当时鸟山明的编辑给他提意见,说让乡村科学家当主角没意思,漫画里不是有个机器人,是个小姑娘的形象吗?不如让她当主角。于是有了《阿拉蕾》的诞生。1981年,《阿拉蕾》的动画片播出,收视率超过36%,成为当年日本的国民动漫。
《阿拉蕾》的诞生,与其说是主动创造,不如说是被动设计。因为别的题材竞争太激烈,同时因为编辑提了意见,才有了《阿拉蕾》。而且鸟山明对待这些被动压力的方式很有意思。编辑不是总喜欢提意见吗?他也接受。但是,心里又多少有点小别扭。于是,他干脆就把编辑画进漫画里,而且一定是反派。结果这个被编辑提意见时的小情绪,反倒成了他创作的动力。《龙珠》里的几个著名反派,比如,沙鲁、弗利萨、比克大魔王,据说原型就是鸟山明的历任编辑们。
当年画《阿拉蕾》时,鸟山明对它的设想,只是一个短篇漫画,但没承想居然画成了长篇,后来他想完结,出版社提了一个条件,新画个别的。当时,鸟山明喜欢看成龙的电影,也喜欢《西游记》,再加上当时的日本动漫里很流行中国元素。干脆,鸟山明就把功夫、《西游记》,以及其他中国元素汇集到一起,创作了一部漫画。这就是最初的《龙珠》。
从这个角度看,《龙珠》的诞生,也存在着一定的被动因素。而且这份被动,一直伴随到《龙珠》完结。因为在连载过程中,鸟山明几次想让故事结束,但都遭到读者的强烈反对。为了继续画,只能硬着头皮让故事延续下去。怎么延续呢?比如,让主角不停地复活,不停地变身,让世界观不断扩大,从一场武斗大会,变成几个平行宇宙间的大比武。直到1995年,《龙珠》的漫画才正式完结。
前前后后,《龙珠》在全世界的销量超过2亿册,成为有史以来销量最高的漫画之一。
从中不难发现,很多时候,决定一个人成败的,不仅是那些主动的行动,也包括那些被动的反应。就像鸟山明,他每次遇到约束条件时,都能把人生中的每次被动反应,变成让自己变好的机会。换句话说,一个厉害的人,不仅需要创造每一次主动,也得利用好人生中的每一次被动。
(部分数据来自馒头大师《历史的温度》丛书)(紫陌红尘摘自“得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