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沙娜:莫高窟藏着变幻莫测的梦境

花开与敦煌(节选)

◎文/常沙娜

千佛洞是莫高窟的俗称,是当地老百姓的叫法。

爸爸兴致勃勃地带我们看千佛洞,那就是他抛弃一切非去不可的地方。冰冻的大泉河西岸,凿在长长一面石壁上、蜂房般密密麻麻的石窟群规模浩大、蔚为壮观,却因风沙侵蚀、年久失修而显得破败不堪,像穿了一件破破烂烂的衣裳。然而走近石窟,又可看见一个个没门的洞口里透出五彩斑斓的颜色,方知那灰头土脸的外表下隐藏着神秘的美丽……我不明白这是些什么,只觉得好看、新鲜、神奇,在明明暗暗的一个个洞窟走进走出,就像游走在变幻莫测的梦境里。

她说

Q:您的名字“沙娜”有什么来源吗?

A:我是在法国里昂出生的,父亲用里昂一条名叫 Sa ne的河流给我起了名。刚好,父亲后来一直在沙漠地带,人家就说常书鸿很有意思,他的女儿早就起名叫沙娜,将沙漠的婀娜多姿结合起来了。我也时常感觉“沙娜”二字隐喻着某种缘分,促使我跟随爸爸走进了茫茫沙漠,走进了神奇的敦煌石窟。

Q:您很小就跟随父亲在敦煌临摹壁画,现在想起那段时间,有什么感受吗?

A:那时我十几岁,经常跟着大人去学习。不用爸爸催促进度或者具体安排,我完全出于兴趣的驱动,主动去洞里临摹壁画。可以说,我的童子功就是在敦煌打下的。在大漠孤烟中,我修行着自己艺术人生第一阶段没有学历的学业。

Q: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甚至AI已经渐渐融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在您看来,在当下社会继续学习、研究敦煌艺术,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A:我觉得,艺术不能赶时髦,要向古人学习,要有一种内心的感受,要用手去画,这是一个思考和创作的过程。敦煌的装饰图案很丰富,它延续了1000多年,每一年的形式不同。敦煌很珍贵的就是它能把每个时代的特点反映出来。每个时代都在变,但是每个时代都在继承上个时期的影响。生活发展、时代变化,然而这个过程中民族的文化依然传承了下来。我们搞设计,学习传统,也要好好地研究,没有研究、不了解,就没有办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