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考砸了?“马虎”可不背这锅!

考完试,拿到卷子进行反思和分析,最常听到的原因是马虎。事实上,马虎现象虽然普遍,但并非只是粗心大意,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现象,有不同的类型。

信息识别型马虎

很多同学审题不仔细,读书容易跳字、看书跳行,相似的公式、字母混淆不清。还有些同学看到题目感觉很熟悉,想都不想就做,并没有看清题目上细微的差别,导致错误。这些都不是马虎,本质上还是信息识别的问题。

有一项研究显示:研究者选取了年级排名前10名的学生组成A组,年级后10名的学生组成B组,让学生做同一套难度系数较低的数学测试题,并且同时对他们进行脑电测试分析。实验发现,在做题过程中,A组同学的大脑听觉中枢活跃程度明显高于B组同学。测试结束后,B组同学普遍反映题目做错是因为马虎做错的,不是由于不会导致的。

从中可以看出,成绩好的学生在做题的时候,不仅用眼睛看,而且也在心里默读。默读虽然没有发出声音,但是大脑依然可以接收到听觉信号。这意味着,同一个信息通过两个通道进入学生的大脑,听觉接收到的信息作为反馈对视觉信息进行校对,当两者信息比对不一致的时候,大脑就会亮起红灯,对信息进行二次识别,这样在审题和做题过程中就不会错了。

所以,解决信息识别类马虎的方案就是在读题的过程中进行默读,启动听觉的校验机制,对信息进行二次识别,形成反馈闭环。

知识型马虎

很多同学下了考场会捶胸顿足,感叹道,“哎呀,这个知识点我复习过,但当时就是想不起来。”“考试的时候,我觉得A也对、C也对,题目的表述我分不清楚,模棱两可,下来看了书就明白了。”这种问题,本质上也不是马虎,而是基础知识不牢固、知识点有漏洞导致的。

知识漏洞会不断累积扩大,最终导致系统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去夯实基础知识。

能力型马虎

有些同学考完试,拿到自己的考卷,自己都会觉得很奇怪,“咦,我怎么把2+3算成了6?”然后把问题归咎于马虎。

事实上,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大都是自己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偏弱。我们在看一个物理题目的时候,既要审题、加工信息,又要调用公式,还要把数字代入公式进行计算……这种情况下,大脑需要同时处理的信息比较多,会让我们感觉手忙脚乱,那把2+3算成6是太正常不过了。

对此,我的建议是:一次只处理一类信息,一步一步来,严格限制,按照流程做完一个动作再做另外一个动作,否则,混杂在一起,特别容易出错。

习惯型马虎

一般容易犯这类毛病的学生,还有一个毛病:随手乱丢东西,或者随手打草稿,或者根本不打草稿。他们在考试的时候,喜欢心算,宁愿在脑海里推演步骤,强行记住结果,也不愿意写出来。即使打草稿,多半信手拈来,一片混乱,非常可能一不小心抄错。

为了杜绝这类问题,我们平时做任何题,凡是涉及计算的,一定要打草稿,并且要规范。给草稿留足空间,相当于扩大了大脑的虚拟内存,干净的纸面让我们做后一步能清晰地看出前一步的过程和结果,让我们的大脑不再混乱。

注意,计算时要求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就是说一要先完整地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二要想清楚具体步骤,选择合理的方法;三要认真进行计算;四要认真检查方法是否合理,数据运算计算结果是否写错,等等。

大家在大考前最后一个月可以专门训练一下自己的做题习惯,很容易多出十来分。

压力型马虎

有的同学考试时犯了低级错误,是太紧张了。

人类的大脑可分成三层:最里层的叫作“爬行脑”,这部分脑负责行动和反应,是人最本能的脑;第二层大脑是“情绪脑”,也叫“哺乳脑”;情绪脑再往上一层,是“理性脑”,也叫新脑,能帮助我们理性分析事情,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正常情况下,我们都能够动用理性脑思考问题。然而,当压力、危机到来时,我们的身体就会被交给情绪脑或者爬行脑,而理性脑就会关闭、不起作用,导致正常水平难以发挥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多多练习在压力状态下的心态调整。

价值观偏差型马虎

还有一类学生,每次找我分析试卷时都满不在乎地说:“老师,我又不是不聪明,也不是能力不行,就是马虎而已嘛!没啥大不了的。”我问他,那你打算怎么做就不马虎了?他答不上来。我把这类学生称为“价值观偏差型马虎”。

针对这类型学生,我会直接“当头棒喝”,告诉他,他是在用马虎来掩饰自己学习上的不用功、能力不足的问题。我们必须扭转观念,从心底里就重视这件事情,只有从态度上重视了,才能有纠正的希望和改变的可能。

(摘自《成为考试高手:清华博士的高效学习手册》,人民邮电出版社,小黑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