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MBTI的人格分类领域里,与E人“社牛”、I人“社恐”的简单粗暴的二元分类相似,“P”和“J”在社交平台上被视为区分一个人有无计划性的标签。J人们凭借其出色规划的能力,被奉为新一代“爆改”模板:J人的房间井井有条,P人的房间主打“战乱”风格;当P人列好出游目的地概览时,J人已经将精确到分钟的旅行计划发送到微信群里等待同伴确认;P人的电脑桌面上有一个能够“装下整个宇宙”的文件夹,而J人则按时间排序,将文件整理得一丝不苟……
正在读大三的林歌的“P人爆改J人计划”,从在微信名后加上“变J版”的后缀开始。课业繁重的她,会在前一晚把设好闹钟的手机放到床下的书桌上,倒逼自己离开被窝。但实际上,关上闹钟、翻个身再睡,才是她的常态。从高中到现在,即使前前后后一共买了50多个精美的本子,但她在上面写下计划的次数屈指可数。
林歌的情况并不是孤例。虽然“爆改”行动看起来热火朝天,但点开网络上的挑战帖,各个P人博主的打卡更新,往往只能持续几天。成为理想J人的路有多长或许没有多少人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很多P人还未远行,就已在起步阶段摔倒。
虽然在MBTI的官方解释里,“J”与“P”分别代表基于“判断(judgement)”与“感知(perceiving)”的两种生活方式。但在现实世界中,相比于P人,J人的人设是明确自己想要什么、能拆解目标并高效执行的人群。在快节奏的时代,这意味着更多成功的可能,也更符合个体的自我建设与社会的需求。于是,“J”与“P”从“生活方式”层面跳脱,开始与“价值创造”挂钩。仿佛按照教程成为一个会写计划、会执行计划的人,就能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得到一丝精神安慰。
然而,随着“爆改计划”的进行,一部分参与者对“计划”这件事本身有了更多的思考。
作为一个曾经的“铁血P人”,王侦回想起通过做手账培养“J”属性的经历。其实,她并不明白为什么要做整整齐齐的手账,更多是依葫芦画瓢。效率是提高了,但逃脱了拖延带来的焦虑,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舒适。王侦觉得自己体内分裂出了一个监视器,“像一双眼睛一样在背后盯着自己”。哪怕已经上床睡觉,只要任务没完成,她还是会“垂死病中惊坐起”,坐到桌子边。量表测量下的“J”属性只是一种工作技能,而非她自己期望的性格。
小文从前很羡慕身边做事高效的J人朋友,但现在她决定放任自己的“散漫”。她至今清楚地记得转变念头的时刻,那是一个朋友的经历引发的。这个患上焦虑症的J人朋友,在去医院取精神治疗药物的时候不小心错过时间。彼时,朋友的第一感受是自责:“你为什么连这个都没做好?”朋友说,这个发自内心的声音,就像小时候家长对她的一再要求。朋友的经历,让小文感到心疼。小文猛然意识到,自己从小在“注重感受”的氛围中长大:经常在田野上乱跑,想追蝴蝶就追蝴蝶,想抓虫子就抓虫子。这种没有约束的自由,让她在成长中关注到自身的需求和愿望。
任务性的目标可以通过拆解、细分来提高完成效率,但生活的多面意义,很难用规规矩矩的序号一一列出。小文不再刻意追求桌面的整洁,不再回避“乱”这件事。也许,对于复杂的生命本身,注重感受与注重计划都是有必要的。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爆改”式拆解,而是一种向内的自洽。
(刘振摘自《新周刊》2024年第6期,萝卜叶子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