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刷题,建立“命题人思维”

我的学生问我:“老师,考试前要不要刷题?我把书看明白了,不做题行不行?如果要刷题的话,什么是正确的做法?”下面我就来和大家探讨一下刷题。

要不要刷题?

很多人诟病题海战术,觉得大部分题目是在不断地重复一些知识点。大量刷题导致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刷题的人会做的题一直会,不会的题还是搞不明白,陷入题海战术,把大好青春都用在做题上,而不是去做有创造性、有意义的事情,泯灭了好奇心,成为刷题工具。

这样的题海战术确实要不得,盲目刷题有损学习的效率。但是,我认为一定量的做题练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大量的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没有充分的练习,我们不可能精通任何一门知识或一种技能。就拿踢足球来说,如果你在带球的同时,还在思考射门的角度和速度,那么你一定不是一个出色的球员。像带球、射门这样的动作必须达到不假思索的状态,才能留出足够的时间去思考球场上的战术战略,判断场上形势等更为复杂的信息。

学习也是这样,如果不通过反复的练习形成肌肉记忆,不能自动处理那些最基础的问题,那怎么在考场上去处理那些新的、复杂高级的问题呢?所以,不管你是参加中考、高考,还是托福、GRE等外语考试,都要以大量的练习为前提,充分的练习能让你的大脑形成肌肉记忆。

既然刷题是有必要的,那如何正确地刷题呢?

建立“命题人思维”

刷题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通过大量做题,揣摩命题人意图,掌握命题套路和做题技巧,建立“命题人思维”。

越是大型考试,要求就越规范,有着严格的命题标准,甚至连难度系数都是提前设定好的。命题人像是“戴着脚镣跳舞”,他们要在约束条件下,严格按照这些要求来命制题目,自己能发挥的空间并不大。

以高考为例。每个学科的高考命题组,通常是由一些大学教授和经验丰富的高中老师组成的。高考试卷是命题组专家坐在一起,花费大半年时间,全封闭制作而成的。考卷上的绝大多数题目,都要在课程标准上找到对应的地方,而且题目的语言描述、问题援引方式、思考角度和规范解答步骤,都能在课本上找到出处,不能超出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范围。当然,为了选拔,会有一定比例的综合性难题。

因此,我们在做每道题目的时候,要去思考命题人到底想考你什么,这就是“命题人思维”,说白了,就是“换位思考”,咱也去体会一下命题人的不容易。在你做选择题,发现把两个选项排除后,剩下两个选项感觉模棱两可的时候;在你做数学大题,找不到突破口的时候;在你做文科材料大题,感觉无从下手的时候,请你认真分析题目,把自己想象成命题人,如果是你出题,你会想考学生什么知识点?这个知识点是不是主干知识点?你会从什么角度设问?为什么这么设问,考察了什么能力和素养?想清楚了这些问题,你就会有清晰的做题思路,就能快速解决问题。

如何建立“命题人思维”

如何让自己建立“命题人思维”呢?我给大家一个法宝:研究真题,从真题中寻找规律。

为什么做真题?在前面我已经讲过,越是大型考试,出的题目就越严谨规范。同时,为了保证考题的科学性,每次考试的题目都会和上几次考试的题目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一般不会出现特别大的调整。所以,真题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材料。

还是以高考为例。如何研究真题呢?我们可以把近五年的真题拿过来,里面基本涵盖了高考98%以上的知识点和考试信息,把所有的题目至少做三遍。

第一遍:严格按照高考规定的时间完成。先按照高考时间要求,完全模拟考试的真实氛围。比如,高考语文是上午9:00—11:30进行,在训练时最好也能选择相同或接近的时间段,培养自己在该时间段内对指定科目的做题感觉,提高实战水平。答完后,做好考后试卷分析,对错题分析错因,对难题归纳总结。

第二遍:把近五年的真题按照相关专题,如数列、圆锥曲线等进行分类,通过专题训练,熟悉相关考点和出题套路。我们可以纵向比较不同题目的设问方式,比较不同题目考查知识的侧重点和能力的要求点,思考命题人为什么这样出题,并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批注,经常来回翻阅查看。

第三遍:重新做一遍高考真题。第三遍的做题时间与第一遍要相隔得久一些,比如一个月或两个月之后。第三遍做题时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时间要更快、准确率要更高,但是,这不是要你背会标准答案,不动脑子往上填答案,而是每一步过程都要再次演练,让自己达成“肌肉记忆”。对于错题,必须更加认真总结和反省。

教了这么多年书,我发现所有考得好的学生都有研究真题的习惯。他们靠自己去分析,不放过题目中的任何一个条件、任何一个字,在题目中发现规律、寻找做题套路,这让他们对高考的考点、题型等都非常熟悉,具备了超强的“命题人思维”,从而成为特别厉害的“考试型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