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萝卜快跑”投入市场,无人驾驶出租车和出租车司机的利益发生冲突,引发了舆论大讨论。
在我看来,如果无人驾驶技术已经成熟,那可能先要为卡车司机而不是出租汽车司机担忧。因为在市区内降低打车费也好,提升客运效率也罢,其实价值有限,无人驾驶再好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打车。但是,如果相同的技术运用在长途公路货运上,那么想象力空间就会大很多。一支24 小时不休不眠的车队,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高速公路上穿梭往返,那么中国怕有一半地区可以实现货运上的朝发夕至。如果是这样,想象空间就要辽阔很多,因为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
当然,相同的问题依然存在——卡车司机怎么办?
社会上有一种声音说:这就是技术进步的代价。我不认同。汽车打击马车、纺织机打击家庭作坊这些事情,都发生在历史书里。因为不是发生在现实中,不需要面对活生生的人和他们活生生的命运,当然可以说这种漂亮话。但是现在,技术对人工的替代就在你面前,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肉眼可见地正在迎来撞击,说这种话就未免冷血了一点,这不是“代价”两个字就可以轻松跳过的事情。哪里存在一群人无法生存,其余的人可以继续安然度日的社会呢?
另外一种声音说要禁止无人驾驶。我同样不认同。在时代的浪潮面前,人怎么可能阻止得了?无人驾驶是大趋势,禁止一项技术并不能阻止它的全球传播,也不能阻止它对社会生产的改变。禁止的唯一结果,就是人为拖延技术普及的时间,最后还是要额外花时间去追赶补齐。你自己可以禁止火枪,但你没法禁止别人使用,于是你就得提着大刀长矛去面对铅弹。没有萝卜快跑,还会有西瓜快滚、土豆快闪,哪里能拦得过来?
不过,假设无人驾驶的确可以极大地提升社会生产效率,在这个前提下,还是可以得出一些推论。比如,效率极大提升意味着维护能力也需要极大提升。这需要大量人力,也因此会催生一些之前并不存在的工种和岗位。同样的,24 小时不休不眠的货运车队听起来很美,但是维持车队24 小时不间断运行,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在所有环节上都需要人去监督、协调,否则效率还是提不起来。一切全交给机器去做的未来还很遥远,人和自动机器相互协作可能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社会生产方式。
那么,现在的问题就不是谁取代谁、谁敌对谁,而是说新技术和新公司摧毁旧有的岗位,我们必须尽快产业化,确定新产生的岗位,并提供培训服务,帮助失去工作的人完成职业转变,学习新的技能,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工作——这件事可能更为重要一些,而不是问你究竟支持出租车司机还是新技术。
当马斯克每天发射一枚火箭的时候,我的想法不是他用那么小的团队,以那么低的成本发射,这是在毁灭航天业。我的想法是太空货运公司的成立机会到了,这会变成一个新兴的行业,会从零开始突然释放出大量的工作机会,地表放不下的脚手架可以架设在太空里。当然,人们更喜欢观看矛盾和冲突,尤其是那些带着一点悲剧或者宿命色彩的人群对立。
然而此刻,火箭正在一枚枚发射升空,无人驾驶车辆正在一辆辆落地,新兴的行业创造新的市场,新的市场里解决新的需求,新需求的满足创生更多财富,一切都需要人。所以与其担心谁取代谁,更应该担忧时代变化了,新产业新市场上有没有足够多合适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