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藏海

无形的束缚

文/赵盛基

雨滴是如何杀死蚂蚁的?我曾经想当然地认为,蚂蚁是被从天而降的雨滴砸死的,直到认真观察,才知大错特错。

天降大雨,雨滴像断线的珠子砸向地面,蚂蚁竟毫发无损。雨滴可是从数千米高空落下,何况它比蚂蚁还大。殊不知,蚂蚁的外骨骼是由甲壳素构成的,能够承受自身体重55倍多的重量,抗击打能力足够强大,小小雨滴是砸不死它们的。

雨停了,我在落叶上发现了几只蚂蚁,雨滴将它们一个个包裹起来。透过晶莹剔透的雨滴,我清楚看到,被困住的蚂蚁在里面拼命挣扎,试图挣脱水滴的控制。但雨滴随着蚂蚁的挣扎,一会儿拉长,一会儿变圆,就是不破裂。原来,水的表面张力发挥了作用,将蚂蚁困在了里面。

蚂蚁多么盼望太阳快快出来啊!太阳出来,水分蒸发,蚂蚁就解困了。然而,直到蚂蚁被困死,太阳也没露脸。

成串的雨滴都没将蚂蚁砸死,一滴水却将它们置于死地。可见,要它们性命的不是强势打压,而是无形的束缚。

(谁与争锋摘自2024年7月22日《今晚报》)

无用的建议

文/乔凯凯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自幼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十几岁时,他有过一段独立谋生的经历,干过很多职业,先在工厂当学徒,后来又到书店当店员。

生活虽然不轻松,黑塞却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追求。他刚开始创作时,时常有一些写作技法上的困惑,很希望有人给他指点迷津。有一次,听闻一位知名作家要到他所在的小城参加活动,黑塞提前向老板请假,想要去拜访这位知名作家,听听他的建议。

“为什么要听他的建议呢?我以过来人的经验告诉你,很多建议是无用的。”老板拍了拍黑塞的肩膀,“按照你喜欢的方式,继续做下去就行了。”黑塞摇摇头,这是一次多么难得的请教作家的机会啊。见黑塞执意要去,老板也就同意了他请假。

见到仰慕已久的知名作家,黑塞迫不及待地提出了心中的疑问:“怎样才能写好文章?”作家想了想,认真地讲了起来——只读书是不行的,要多去体验生活,尝试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反映现实的优秀作品。听了这一席话,黑塞非但没有豁然开朗,反而越发迷茫了——多体验生活,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不正是他当下的状态吗?可自己的写作为什么还是毫无进展呢?

后来黑塞得知,这位作家出身优渥,早年读了很多书,却缺乏生活实践,后来走了很多地方,经历了生活的磨炼,才慢慢有了创作灵感。而黑塞与他的出身完全不同,他很早就辗转动荡,历经世事,所以作家的经验对黑塞来说毫无借鉴性。倒是老板给出的建议看上去更适合他。后来,他根据自身经历和生活感悟创作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一举成名。

我们在生活中热衷于听取他人的经验之谈,却容易忽略它们和自身的适配度。人的成长背景各不相同,有时,“水土不服”的建议不仅无用,还可能带来误导。

(摘自《环球人物》2024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