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北京大学中文系乐黛云教授去世,享年93岁。20世纪80年代,她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研究所,被公认是这个学科的奠基人、拓荒人。
她出生于1931年,17岁考入北大,几乎是到了50岁才真正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但一旦开始,就没有再停下。在北大校园里,她也是一位特别的教授。她像一颗恒星,以自己的能量吸引一代代年轻人。
北大教授戴锦华当时是乐黛云的学生。戴锦华记得,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当乐黛云和丈夫、哲学家汤一介从美国回来时,不像其他人回国时都爱买彩电、冰箱等电器,他们带回国的,是十几箱书。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北大,成为学生宿舍熄灯后卧谈的主题。“那时候一本新书,就是珍宝一样的存在,人人都无限向往。”胆大的学生,已经登门拜访,“她家的大门对所有人打开,谁都可以去做客,还蹭吃蹭喝,都是乐老师亲手做。乐老师对年轻人都是无条件的好”。
是的,对所有后辈,她同样宽厚,没有内外之分。北大教授钱理群曾经提到,1990年,乐黛云主持全国首届全国比较文学优秀著作奖,他本来得的是二等奖,一等奖得主都是名满天下的大学者。乐黛云灵机一动,把一等奖变成了特等奖,二等奖升级为一等奖。她说,“这么处理对年轻人有好处,他们需要填表。”难怪学生们说她宽厚,体恤人,是一个一下就显现出人格魅力的人。
(摘自“人物”微信公众号,德德德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