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朋友聊职场的事,她好焦虑自己只是个万金油专业的文科生,没有什么无法被替代的技能,特别没有职场安全感。
同为文科生,我挺能理解她的感觉——既不像某些理科专业能用极强的数学素养做出别人做不出的模型,也不像一些工科专业的人只要看到图纸就可以在大脑里还原3D 图形,甚至连专业的代码都写不出一行,怎么看都处在职场鄙视链的最底端,用这几年流行的话术来讲,就是“没有自己的护城河”。
但我逐渐发现事实并不仅仅如此,很多外人看上去很厉害、很专业,甚至无法替代的技能,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隔行如隔山”的滤镜,而对于真正身处那个行业的人来讲,也同样不存在什么无法被超越的能力和无法被替代的人。就连做外科医生这种看上去最“吃经验”的职业也感慨科技发展实在太快,入行时还暗戳戳地跟同学比谁切的刀口更平整,谁缝针时手更稳,结果一个科的人加起来,也没有电脑操纵的机械臂缝合的好看。
在这个只要你愿意学,就一定能学到东西的时代里,基本没有哪一种能力可以真正被称为“护城河”,老一辈口中那种“人无我有”的荣光早已成为传说,再往后,甚至连“人有我优”的优越感都岌岌可危——你用一个小时,别人用两个小时,你能力10 分但动辄冷脸发飙摔电话,别人能力7 分但能团结很多愿意帮他的人,真的硬碰硬起来,你未必拼得过这样的人。
我更愿意把“护城河”这三个字解读为一种长期互动之后形成的信赖——我知道这件事别人也能做,但我愿意找你;你或许不是最顶尖的人,但我相信你会尽全力;你会出错,会失误,但我愿意持续跟你沟通,直到得到满意的答案。它们都是看上去虚无缥缈,但实际上比“技能”更加重要的东西,而获取它的要求也比建筑能力护城河高出太多——这不就是每个职场人都讨厌的“既要做事还得做人”嘛。
但不是每个人都非得勉强自己去建筑这样的护城河,我始终很欣赏一些人如同水草一样的生活态度——被水推到哪儿就停留在哪儿,认认真真扎根,兢兢业业成长,快快乐乐和小鱼小虾交朋友,直到新的浪潮将自己推到另一个地方,不对抗但也不敷衍,到哪里都不拔尖,但到哪里都可以活得很好。
但如果决定做一棵水草,就别憋着劲儿跟人比“谁长得更长,谁颜色更绿”这种没用的东西,与其在这些无用功上较劲,不如好好晒晒太阳。
(小双摘自“陶瓷兔子的悦读笔记”微信公众号,魏克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