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院全称是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学院”,进校时是大类招生,读一年后才专业分流:在“社会学”“社会工作”和“人类学”三个专业中选一个。分专业前,老师半开玩笑地说:如果你是“圣母心”,非常有热情去帮扶有困难的群体,就选社会工作专业;如果你想投入滚滚红尘,去解决当代各种社会问题,就选社会学专业;如果你个性有点“丧”,就爱思考人类命运之类的终极问题,则适合选人类学。
我们大一有门“人类学个案研究方法”课,听老师讲她在泰国做田野调查时,与当地村民建立起信赖关系的温暖故事,我被深深打动,所以毫不犹豫地选了人类学专业。
大二后的“人类学与生命”课,也很有意思:将身份、童年、工作等日常概念,从跨文化的角度重新讲述,就能看到它们在人类历史上,如同橡皮泥一样不断被塑造,最终捏成今天的样子。于是我们“三观”也被重塑了,发现之前很多默认为天经地义的事,其实并没有那么理所当然。
比如“青春期”:青少年在这一时期经历生理、心理巨变,会叛逆、暴躁、爱惹麻烦,这可算是当今的主流共识。然而在南太平洋的岛国萨摩亚,当地语言中根本没有这个词,青少年及其家长、学校,历来也没觉得有过什么“青春期的压抑与烦恼”。
换一双眼睛看世界
我们的田野实践课(人类学里“田野”取实地之意),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比如,老师要求我们学习“用不一样的目光来认识附近”,作业要求写生活中一个社会现象。
我选择去厦门的第八海鲜市场。之前去那里,我只关注千奇百怪的海产和价签。“换一双眼睛”后,我发现店家有截然不同的“前台”与“后台”:前台是展现给游客的一面,热热闹闹做营销,打造网红店;后台则“朴实”得多,坐在路边开牡蛎,反复与客户讨价还价。
我们班有同学锁定了校门口附近、白城海滩上的流动摊贩。他们来自哪里?过着怎样的生活?这类问题必须去找他们访谈才能了解。依照专业规范,每次访谈都要先表明自己的身份和目的,跟同一个人,往往要聊好几次,才能获得信任。在这之前,我们对这些在旅游区兜售纪念品、玩具的流动小商贩,几乎熟视无睹。但访谈之后,他们被还原成具体的人,就是父亲、姐妹、老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作为一个群体,他们也有相似的处境……
通过这种训练,我们开始探寻学校所在的沙坡尾地区的前世今生,开始追问厦门人“烧王船”和“拜妈祖”的意义。我们全班同学用脚步丈量身边的土地,进一步认识了厦门这座优美的城市深处的积淀,而以前我们是看不到的。
人类学有个分支叫“影像人类学”,即用视频影像记录某个群体的生存状况。课堂上,我们也会观看这类纪录片,并分组讨论。我印象最深的,是全班一起看的一部叫《杀马特,我爱你》的片子。
十多年前,我国城市街头冒出一群群独特的年轻人,他们头顶五颜六色的惊悚发型,身穿标新立异的廉价服装,招摇过市,自得其乐,常被主流视为异端。实际上,这群年轻人大多是进城务工子弟、当初农村的留守儿童,没读过大学,生活拮据枯燥,看不到希望……杀马特是他们抱团取暖、寻求价值感的阵营。之前我看到这些古怪的人,除难以理解外不会多想,但这部片子带我走进这群人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
就像学计算机的同学要会编程、学化学的同学要会做实验,我们人类学的学生,必须掌握两种武器——“共情他者”和“反思自我”。本科阶段,我们还没有太多机会通过长期田野调查真正深入其他群体,但通过观看人类学纪录片,共情、反思的素养也可以得到锤炼。
酒吧“卧底”同劳动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先确定想了解的主题,然后找相关的人访谈,尽可能参与他们的社会生活,做调查笔记,最后写出报告。
老师鼓励我们从身边寻找“田野”,时值疫情,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学校附近有家酒吧因疫情打击濒临倒闭,希望顾客以会员充值的方式帮其渡过难关,结果不少同学和老师都充了值。这家酒吧的命运,为什么能够引发顾客同情并伸出援手?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展了调查。
找到酒吧老板,我说明来意,老板欣然接受。调查之前,老师曾给我一个“锦囊”,告诉我可以帮酒吧干点活儿,这样能更顺畅地建立信任。我在酒吧做了不少杂事:做热狗、从厨房端食物、收拾餐桌等,这给了我十分新奇的体验,而酒吧员工也逐渐把我当成他们中的一员。“帮厨”间隙,我会留意人们之间的交流互动,并在不忙的时候找店员和顾客访谈,最初问题的答案也逐渐显现出来:酒吧给老顾客提供了一种归属感,这里承载了很多美好回忆,大家不愿意它消失。
这次调查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发现,但这个过程让我对与陌生人筑起信任有了信心,实践了“超越旁观者视角、融入他人生活”等人类学的工作方式——那是一种态度,一种不断追求真理和深入理解世界的决心。
异乡田野满真情
大三暑假,我们全班同学来到福建晋江檗()谷村,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田野调查实习。大家根据各自的研究兴趣,围绕不同主题分组展开。
每天清晨,同学们早早集合,带着笔记本和录音设备,前往村民家中调研:与大人聊天,跟小朋友玩耍,有时还搭把手干点农活。晚上则要整理当天的录音和笔记。通过访谈,我们要了解檗谷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宗族祠堂到侨眷亲属,从婚丧嫁娶到风俗信仰……最终,田野调查报告由全班同学共同完成,将近七十万字,勾勒出一幅真实、立体的檗谷村生活画卷。
报告之外,这次实习最重要的收获,是与村民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村民们的热情让我们在异乡找到了家的感觉,亲密互动中,我也更能真实地理解他们的生活和情感。这些深刻体验,会成为我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这也是人类学的魅力之一。
学习人类学,不仅学知识,更学会了如何与世界更好地共处、互动,从而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