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提起“上当”,我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被骗后那份懊恼与自嘲。那么,为何人们会将受欺骗的行为形象地称为“上当”呢?
“上当”一词的最初含义,与当铺紧密相关,可以简单理解为“上当铺”,指的是那些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将财物送至当铺的质押行为。在古代中国的商业版图上,当铺不仅是民间融资的重要渠道,更是社会底层民众在困境中寻求救济的最后一根稻草。质押人将家中值钱的物件送至当铺,换取一笔急需的银两,以解燃眉之急。
然而, 当铺的运作机制,决定了它必然是高利贷的温床。质押物被估价时,其价值往往被大幅压低,贷款金额也仅是估价的一小部分。而到期后的利息,更是让许多本就困苦的百姓雪上加霜。一旦无法按时还本付息,那些寄托着家庭希望的质押物,便永远地留在了当铺的柜台后,成为他人之物。
随着时间推移,当铺的高利贷本质,以及它对贫苦百姓的残酷剥削,使得“上当”一词逐渐染上了受欺骗的色彩。人们开始用“上当”来形容那些因轻信他人而遭受损失的行为,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上当”从一个简单的动作描述,演变成欺骗与不幸的代名词。这告诉我们,智慧和谨慎是我们最好的防骗工具。
(静颖摘自“国学冷知识”微信公众号,张云开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