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很多人进入一段恋爱关系后的着力点和期待值,往往不是如何完善提升自己,让自己更懂爱、更懂Ta,而是如何使Ta更需要我,为我付出,时时想着我。很多人真正关注的爱的对象,其实不是对方而是自己,核心命题不是“如何去爱Ta”而是“如何被Ta所爱”。
当然,在恋爱关系中人们必定会在意“对方是不是爱自己”,但当它跃居为建立“恋爱关系”的第一原则时,问题就来了——当爱情的第一原则从“爱”变成“被爱”,爱情已然开始变味了——我对你的奉献变成了我对你的征服,对共同幸福感的追求变成了对自我安全感的强调,不求回报的付出变成了对等价兑换甚至超值服务的期待与计较,主动自发的关切变成了理所当然的依赖与索取。“我爱你”就变成了一种以爱情为名义的操控与索求,这样的爱情很容易变成绳索与牢笼。
真正爱一个人,恰恰意味着你已然做好了准备,关键时刻为了护Ta周全,甘愿放弃自己的安全,置身于各种风险之中。你爱一个人,其实就等于给了Ta伤害你的特权,又或者当有一天不得不面对天灾人祸,你做好了准备为Ta挡子弹……在爱情中,“我爱你”“你爱我”都很重要,然而对你而言哪个更优先,哪个是第一原则,其意义天壤有别。
歌德对爱的解读是:“我爱你,但那与你无关。”我对这话的理解是:我爱你,即使你不爱我。爱情不是用“我爱你”来交换“你爱我”,我之所以爱你,不是你强迫或要求我这么做的,而是我不由自主、情不自禁。所以,我爱你,不关你的事。
诚然,我爱你,所以我渴望你也爱我,但那终究不是你的义务,你有权利不爱我。一个能专注地“我爱你”,而不把“你爱我多少”作为丈量尺度来斤斤计较自己应该付出多少爱的人,是一个心灵力量无比强大、充分拥有爱的能力的人。
实际上,“我爱你”并不比“你爱我”吃亏,我们从“我爱你”中得到的也不一定就比从“你爱我”中得到的更少。人生有很多东西,恐怕唯有通过“我爱你”才能深刻领悟:因为我爱你,我尝遍了喜怒哀乐各种极端滋味;因为我爱你,我终于明白了原来人真的会不顾一切;也许我最终没能得到期望中的“你爱我”,但是因为爱你,我懂得了什么是“爱”。
一个人在“我爱你”的过程中最大的一个转变,就是突破自我,变得不再自私。不知不觉中我学习着用你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用你的思考去理解迎面而来的问题。在“我爱你”的过程中,我的精神空间得到空前扩展,“你”不再是一个外在于我的旁人,而是我的一部分,你就是我,一个甚至比“我”自己更重要的“我”,一个可以让我忘了自己的“我”。
可能会有人对“我爱你,与你无关”产生两种曲解:第一种是“死缠烂打”,不管你爱不爱我、是不是讨厌我,都不关我的事,我毫不顾忌你的反感,一味地对你死皮赖脸、穷追不舍;第二种是“不识好歹”,不管你怎么对我,哪怕你伤天害理、坏事做绝,我始终痴心不改,对你一往情深。这两种情况都不是爱,因为其中少了最基本的“尊重”:既不尊重对方,也不尊重自己。
须知爱的底线是“尊重”,“我爱你,与你无关”之所以广为传颂,恰恰表露了高尚的“爱的尊重”。我爱你,所以我尊重你的意愿与感受,甚至尊重“你不爱我”这一事实。同时我也尊重我自己,一方面诚实地面对自己依然爱你的心意;另一方面严格地要求自己绝不让我的爱成为你幸福的障碍,这是自重,是一个人在爱情中的体面与尊严。
(大浪淘沙摘自《好的爱情》,山东画报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