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宿舍的你,是渡劫还是被“带飞”?

高考时考个好分数,能决定你大学生活的很多方面。但会拥有怎样的室友,很可能只能看运气。毕竟是低头不见抬头见,哪怕你和室友其实说不上几句话,他们和你共处的时间,也可能比你大学里最好的朋友要多。可以说,室友是个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体验。

Level 1 :降低期待,放弃幻想

初入大学校园时,你大概也憧憬过与室友们同甘共苦,一起度过难忘的4 年青春。然而现实是,想要有个好室友很难,丢掉幻想,才是对室友的正确打开方式。

别的不说,睡个好觉就很不容易。总会有一些这样的时刻:其他室友都在激情发言的卧谈会上,你是唯一没有太多发言欲望的人,或者你没能抢在打鼾震天响的室友之前睡着。有调查数据显示,有多达70% 的大学生经历过睡眠不足的问题,而室内噪声是其中的罪魁祸首。其中,室友的谈话声(77.42%) 和“ 睡觉相关的声音”(67.74%),成了最常见的噪声来源。

“光污染”在宿舍里也十分常见。即使你对面床的室友已经很注意不去发出声音,他们电脑屏幕发出的亮光也足以让你辗转反侧。更别提有些爱打游戏的室友还会“挑灯夜战”。当你爬上床准备睡觉的时候,他们可能刚准备“开黑”一局,一次性给你视听双重“暴击”。

光是这样的“物理攻击”倒也还好,大不了睡觉时戴上耳塞和眼罩。最防不胜防的是,一不留神,你可能会加入他们。

早在2007 年就有一项研究表明,在随机分配的大学宿舍里,如果有室友在大一开学时把游戏带去宿舍玩,会导致学生平均每天减少大约半小时的学习时间。游戏段位的上升,代价可能会是成绩的下降。在这项研究中,那些“染上”游戏的宿舍,GPA 要低0.2 左右。

除了游戏,酗酒也是在宿舍里“传染性”极强的一项活动。如果你有一个爱喝酒的室友,你成为一个“酒蒙子”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而这同样会对成绩产生影响。

无论是一起打游戏还是喝酒,都至少说明室友之间还能够打成一片,但实际的室友关系却可能没有那么融洽。有统计表明,有40% 的大一新生一周至少和室友闹一次矛盾,有超半数本科生经常和室友起冲突。“怎么避免和室友吵架”和“怎么吵赢室友”,成了两门不会出现在课表上的大学“必修课”。

Level 2 :室友当然也可以是养成系

好消息是,哪怕一开始室友就暴露了上述种种雷点,让你苦不堪言,一个与你合拍的室友也是可以慢慢“培养”的。

这倒不是说你们的日常喜好会变得一致。有研究指出,室友之间的近距离相处,不太会让你和另一个人在食物、音乐等方面的偏好趋同。但在另一些方面,你们受彼此的影响会越来越明显。最典型的大概就是口音了,研究发现,大学室友的不同口音,可能会在短短3 个月里就发生融合。开学时只有一个东北人的宿舍,到了学期末可能就有4 个“东北人”了。

当然,相较于外在特点的相似,室友之间相处是否融洽,还是得看更深层次是否契合。

心理学家罗伯特·卡尔森的“互补性原则”理论认为,存在互动关系的伙伴之间,行为风格往往存在互补性。而且在关系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双方还会改变行为风格,以增加互补性。你和室友在相处与磨合的过程中,行为模式或许会越来越匹配。原先互相刺痛对方的棱角,也许慢慢会被磨成卡在一起的齿轮。

这一过程需要时间。一项研究发现,室友在两周之内可能还发展不出“互补性”,但15 周之后,室友的行为风格可能会变得显著互补。而15 周刚好就是大半个学期。

Level 3 :“学霸”室友,大学里的“SSR”

能够在大学避开“坑货室友”,并且找到与室友相处的舒适区,还只能算是开出了“R”(指游戏中的“稀有”)和“SR”(指游戏中的“超稀有”)。大学里真正的“SSR”(指游戏中的“特级超稀有”),还得说是拥有一个能“带飞”大家的“学霸”室友。

不过,能不能“用好”“学霸”室友,其实也得看你的情况是不是符合“限定条件”。

首先得看专业。研究发现,相较于社科和人文学科这类“软科学”专业的学生,就读于工程、数学和自然科学专业等“硬科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这件事上会有更明显的“室友效应”。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个文科生,“学霸”室友的光芒再闪耀,可能也没法照亮你的绩点。作者给出的解释是,因为数学和理工科就业的劳动回报率更高(也就是收入更高),学生们更能够从优秀室友身上获得鼓舞,从而更有动力去学习。学得更卖力了,成绩自然也会有所提升。

只有一个“学霸”室友可能也不够。2017 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收集了来自中国西南某大学近3千名学生的数据,结果发现,只有一位成绩在前25% 的室友,可能还不足以对成绩产生多大影响,但如果宿舍里有两条或以上的“大腿”,GPA 就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电子科技大学团队发表的一篇论文发现,学习成绩的“室友效应”确实存在,而且相处的时间越长,这种效应也就越明显。更关键的是,只有当室友之间成绩差异较小时,学生自身的成绩才会和室友的平均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也就是说,要想室友“带你飞”,你自己也得先努力“扑腾”追在身后。

无论室友是把你带到沟里去的“坑货”,还是能“带你飞”的“学霸”,终究你还是得学会如何正确去“使用”他们。毕竟,在大多数高校现行的宿舍分配模式下,大学室友不能先“走验货宝”,也基本没有“七天无理由退换”的可能。能一起生活、一起成长当然很好,但如果真的不合适,当几年“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其实也没有那么糟糕。

(摘自“浪潮工作室”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姜敏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