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5 年,亨利·戴维·梭罗踏上了著名的朝圣之旅:前往马萨诸塞州的瓦尔登湖,住进森林中亲手搭建的小木屋。此去林中,是“只面对生活中最基本的事实,看我能否学到生活要教给我的事,免得到了弥留之际,才发现我从未真正活过”。
自从读过梭罗的森林朝圣之旅,我就十分艳羡,他的故事令我想起自身经历的匮乏。我是一个城里长大的孩子;我有一双柔软的、没有茧子的、作家的手;我的工伤就是被纸张割破手。如果把我放在瓦尔登湖畔的一个小木屋里,切断电源、自来水和无线网络,我根本就活不下去。
但是,读到阿曼达·帕尔默的《请求的艺术》之后,我的态度开始改变。在这本书中,帕尔默披露了梭罗“自力更生”实验背后的一些细节。原来,梭罗修建的那个小木屋距离他自己家不到2 英里(约3.2 千米)——并不像书中暗示的那样,处于偏远的森林之中。他几乎每天都回到文明社会,因为康科德城就在附近,走路便可以到达。他定期去好友爱默生家吃晚饭。每个周末,梭罗的母亲都会给他送来新鲜出炉的糕点。历史学家理查德·扎克斯总结得好——“望周知:那位‘自然之子’会在周末回到家,把家里的曲奇罐子扫荡一空”。它揭示了一个真相:被我们奉为偶像的人,往往活得没有那么传奇。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建议是错的,只意味着他们也是人,你需要有所保留地对待他们说的话。
“网红”的生活显得那么光鲜亮丽,是因为他们用社交媒体的墙腻子盖住了他们中弹后的弹孔。要是梭罗生活在照片墙的时代,他或许会在亲手盖的小木屋门口自拍几张,但是不会拍下自己大嚼母亲送来的新鲜糕饼的样子。
网络消弭了我们与偶像之间的距离。它允许我们追踪偶像的一举一动,不断提醒我们与偶像的差距有多大。你艳羡的是他们发布在社交媒体上的生活,但那种景象跟他们真正的生活并不一样。事实上,没人会花那么多时间去看印象派画作般的夕阳。
当我们只把别人生活中的零星片段截取出来跟自己的生活做对比时,我们就掉入了陷阱。你想要像她一样富有,可你多半不愿像她一样每周工作80 小时;你想要像他一样健硕,可你多半不想要那副酷帅外表背后的严苛饮食与锻炼。与他人竞争时,我们用他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我们想要跟他人一样——但要比他们更好。结果就是,我们的生活变成了一场痛苦的零和游戏,任由我们与他人之间的距离来决定我们对自我的感受。
要摆脱我们与别人比较的心态,最好的办法就是活得真实。“真实”二字已经被人用到俗滥,意思都快变味了。我所说的活得真实,意思是根据你自己的标准过一生,而不是根据其他任何人的标准。
我一直羡慕梭罗,直到我意识到自己并不想过他的生活。我一点也不想住在一个没水也没暖气的小木屋里,我也不想要蚊子包、莱姆病和毒藤。下一次,当你听到某些人精彩绝伦的人生自述,禁不住想把他们奉为偶像时,就想想梭罗吧——他在大嚼妈妈烤的甜甜圈。
(攸宁摘自《为自己思考:终身成长的底层逻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张云开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