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简单、最无害的活动之一——散步,竟然有着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起源故事?它的起源竟然与一种毒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散步”最初叫“行散”,“散”是“散发”的意思,指一种借行走来散发药性的行为,与“五石散”有关。
五石散, 据说由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英、钟乳石、硫黄等矿物配置而成,具有较强毒性,早在魏晋时期,就被一些名士追捧为“灵丹妙药”。据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的描述,何晏是服药的祖师,他因为身体不好,开始服用五石散。这种药物服用后,会令人五内如焚,浑身发热,必须靠快速行走来散发药性,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当时的名士们,为了追求长生不老或延年益寿,纷纷效仿何晏,服用五石散。服药后的他们,不得不进行一种特殊的行走方式——行散。这种行走,既为了散发药性,也为了缓解药物带来的不适。于是,“行散”一词便应运而生,并逐渐在魏晋名士中流传开来。
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五石散并不能带来预期的长生不老,反而可能因为药性不能及时散发而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于是,五石散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行散”这一习惯却被保留了下来,并演化为现在的散步。
(摘自“国学冷知识”微信公众号,飘飘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