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造景的部分搞定,比赛作品就算完成了。在法国里昂欧洲展览中心的赛场里,李华涛抬起头,周边围满了人,观众席上到处都是五星红旗,“加油”的声音穿透场馆,“震耳欲聋”。李华涛未曾想到,自己能有今天。
广东人李华涛今年22 岁,2017 年初中毕业时成绩不佳,无奈填报了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
7 年后, 在法国当地时间2024 年9 月15 日落幕的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李华涛与搭档闫志广一起代表中国参赛,在园艺项目中夺得铜牌。世界技能大赛是当今世界竞技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职业技能赛事,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
此次大赛,中国代表团共获36 枚金牌,高居金牌榜和团体总分首位。园艺、剪头发、刮腻子、数控铣……像李华涛一样,身怀各种技能的选手登上世界舞台,而他们大多是技校生。
曾经迷茫的少年李华涛,脖子上挂着奖牌,身披五星红旗,站到了领奖台上,他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价值,“读书是一条好出路,学习技能也是一条好出路”。
迷茫少年
当年填报技校志愿时,“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这几个字,让李华涛想到了农民工。他心里非常失落,但也没有办法。最终,他决定就读职业技术学校,开始学习技术,“但其实内心很迷茫”。
在第47 届世界技能大赛上,许多像李华涛一样,身怀绝技登上世界舞台的技校生,也曾经没有任何对未来的规划。
车身修理项目金牌得主朱俊峰来自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杨浦现代职业学校。他坦言,自己当时从贵州遵义来到上海时,抱着能学就学的心态,“大不了在上海待3 年,然后回贵州”。中考失利后,汽修专业是父亲帮忙选的,朱俊峰对此并不了解,也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在此之前,朱俊峰觉得生活是“失控”的。小学时,父母离异。整个初中三年,朱俊峰都没有走出家庭破裂的阴影,他无心学习,只是随波逐流。
今年22 岁的田飞鸿在本届技能大赛中夺得美发项目金牌。他出生于贵州铜仁农村,那里曾经是全省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
“每天瞎玩,啥都没学到。”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大部分时间跟外公外婆一起度过,很小的时候,他就学着帮家里干农活。眼看升入普通高中的希望渺茫,他索性就没有参加中考。家里穷,田飞鸿迫切地想去赚钱,买一个属于自己的智能手机。
15 岁那年,他怀着赚钱的渴望,跟着表哥去了一家建筑工地。他没有技术,只能卖苦力。烈日当空,滚烫的钢管灼伤了他的肩膀。晚上,在狭小的工棚里,被晒得生疼的后背让他没法平躺,在这里,他第一次体会到真实的生活。
如此大半个月,终于挣够了买手机的钱,田飞鸿和初中同学联系,发现身边的朋友马上都要去上学了,有的考上了高中,有的去学技术,他开始感到后悔。
技术是锻造出来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田飞鸿刷到第43 届世界技能大赛的短视频,重庆五一职业技术学院老师聂凤参加美发比赛并夺冠,“当时觉得不可思议”。
在他老家,美发一直被认为是“剃头匠”,没什么技术含量。这一视频彻底颠覆了田飞鸿对美发的认知,“原来美发还可以做这么多造型,带来自信与美丽”。也是在这个时候,他决定学习美发,“打算以后靠这个技能来养活自己”。
放下砖头,拿起剪刀,田飞鸿走进了重庆五一职业技术学院。
刚入校,田飞鸿就听了聂凤的演讲,并报名加入学校的美发梯队。这是专门培养竞赛选手的班级, 基本功练习时,经常一站就是一天。为了锻炼大家的体能,竞赛队要求每天早上6 点晨跑,有的同学起不来,只能自动退出。但田飞鸿坚持下来了,并顺利拜入“偶像”聂凤的门下。
田飞鸿在这里学习了半年,才第一次拿起剪刀尝试给真人剪发,当时他的手止不住地发抖,“能行吗”?刚开始,田飞鸿很不自信,但他选择了“死磕”。有一次盘发练习,田飞鸿做了8 遍都做不好。凌晨2 点,周围一片安静,整幢楼就剩他一个人,他一遍遍重复着动作,只有一个念头:“我今天可以不睡觉、不吃饭,但是要先把它做好。”
李华涛也有过类似的磨砺经历。刚入学,他被要求先参加一个学校外的美化项目,当时他什么也不会,只能给师哥们打下手,拌水泥、搬砖、拉材料……在半山腰上,他把石头搬到小车上来回运,水泥一拌就是四五车,每天顶着大太阳,皮肤晒得通红。
那个夏天,李华涛作为项目的辅助人员,看着一堆烂泥一天天发生变化,他突然觉得这门技术如果做好了,也是一门艺术,“通过自己双手的创造,荒芜的沙地加上植物的搭配,变得有生命力”。
要让技术抵达顶尖的水平,就要做到分毫不差。
田飞鸿进入国家集训队后,训练越发艰苦,经常加练到深夜。“哪个发型做得不好,我就一直重复,一直做到凌晨。”实在太累了,他就跑到外面透透气,回来继续做。“技能大赛不仅是技术的比拼,还有体能的考验。比赛持续4 天,站着工作8小时,每个细节都不能出错。”
朱俊峰在训练中,曾听教练说过,一名优秀的车身修复人员只要用手一摸,就可以找到面板表面的细微误差。于是在漫长的6 年里, 每天早上7 点半到晚上10 点,朱俊峰都在训练,锯割、焊接、打磨、胶粘……他白天做分模块流程练习,晚上练针对性强化基本功。一天下来,朱俊峰还得去找教练团队复盘。
一遍遍的“刻意练习”,终于让朱俊峰也有了“金手指”,只要摸到或者看到车身凹陷处,就知道损伤有多大,该怎样应对;而他做钣金修复时,也能让车门平整修理控制在误差0.5毫米内。
“ 比的是技能, 美的是传承。”田飞鸿牢记师父聂凤的这句话,苦练技术终究不只是为了比赛,能在生活里真正落地才是最重要的。美发依靠双手进行创作,看似轻轻一剪,却需要对剪刀角度、头发落点有精准判断,为了掌握这门技艺,田飞鸿练习过的头模不计其数,他将头模也视作真人,反复地练习。
坚持下去,就能创造舞台
“很多人认为上职业学校就是成绩不好,以后没前途。”马宏达是2022 年第46 届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中抹灰与隔墙系统项目的冠军,被网友称作“00后刮腻子小伙”。他坦言,社会上确实存在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就业率很高,只要技术过硬,工作机会是不会少的”。
如今,马宏达已经是浙江建设技师学院的老师和学校世界技能大赛训练研发中心的教练,主要负责抹灰与隔墙系统项目。“我就是希望能把自己的技能传递给年轻一代,让他们明白,即便学习成绩不好,依然可以通过技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荣耀。”他说,自己就是这条路上的受益人。
在教学中,马宏达越来越觉得,学技能的意义不仅在于谋生,“有些学生觉得技能学了没用,将来不会从事这个行业”。但是学习技能的过程中锻炼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将使他们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有所收获。
他坚信,随着越来越多的技能人才涌现出来,也会让人看到,“职业教育同样能培养出顶尖人才,而这些技能人才对社会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赛后,李华涛也回到了学校,他将留在学校里任教,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们,让他们登上更大的舞台。
有时,他会去看自己刚入学时打下手的那个美化项目,圆形的小水池和旁边的绿色植被相得益彰,在这里拌水泥、搬砖,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李华涛庆幸自己坚持下来了,未来,他还将继续钻研这项技术,“只要肯坚持,哪里都是舞台”。
(摘自2024 年10 月30 日《新京报》,范李丽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