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 学校组织出游,我身边坐着的不是同学,而是班主任。车开到一半,她突然问我,中学生活适应得怎么样,有没有交到朋友,有没有什么困难?我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她是不是以为我被孤立了?
其实, 从初一入学开始,我一直沿用一种低耗能的社交模式。一方面是因为进了中学之后,我对曾经没学过的学科有着莫名的恐惧,学得也比小学更刻苦了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没在班里融入任何一个小团体,也没有遇到很想与之交朋友的人。
你会跟你根本不在乎的人保持友好的关系吗?我做不到。不是不会也不是不愿,而是做不到。
我没办法跟他们笑着讨论他们的话题。比如L 吧,说实话我对她新交往的男朋友不感兴趣,也不想听她猜测我喜欢哪个男生。我知道,等这段对话结束以后,她就会跟她的好姐妹吐槽我说这个人怎么这样目中无人,会把我划到“母胎solo一辈子”那一类人,一想到这些,我就什么话都说不出来。最终一切反馈都变成“是吗”“这样啊”“啊,Ta 这个人怎么这样呢”。而面对我的反馈,对方会笑一笑然后悄悄地叹一口气或是翻一下白眼。几分钟以后一切都会停止,然后就是沉默,对方再找一个离开的理由。
没有朋友是我的错吗?是我异类,是我“母胎solo”吗?作为当事人,我当然不这么认为。与其说我被孤立,倒不如说我孤立了所有人。
有一天,在B站上看到这样一个视频:“教你在学校如何变‘人机’。”原来“人机”就是接近透明人,从不主动参加活动,从不举手回答问题,大部分时候一个人独来独往,一个人坐着写小说、读书,有一两个好友,相当中庸……
哦,原来我是“人机”啊。
所谓“人机”,就是指班上那些跟人交际很少、存在感也不高、像游戏里面的NPC 的同学。在评论区,大家纷纷表达了对“人机”同学的羡慕,因为他们不需要为人际交往内耗,可以放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相比在学校为融入群体煎熬地社交,“人机”的生活简直太美好了。当然也有“人机”同学感慨小组作业找不到小组时有多绝望,或者真的需要跟人说话时却找不到人是什么感觉。
回想起在那些全是大人的饭桌旁,我永远坐在离主座最远的位置,一边吃碗里的白米饭,一边听他们谈孩子的事,而内向的孩子总会成为话题的中心。家长们总是很担心他们在班里不合群,将来在社会上会逐渐变成边缘人士。有趣的地方在于,在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他们往往也会以一阵叹气和沉默来终止话题。
可这只是一种处世方式,何来的可悲与否?如果说融入群体只会让我每一天都活在内耗里,悬着无处托付的真心跟别人假装是关系很好的朋友,那我当然可以选择拒绝合群,拒绝过多的交往。而且,离群的代价我愿意支付,小组作业的时候着脸去问缺人的小组,寻求安慰的时候拿ChatGPT 应付就是了。这一切都不代表我有糟糕的校园生活,也不意味着我是一个没办法跟人交往的人。在校园生活之外,我也像其他人一样有关系很好的朋友。我可以是班里最安静的那个学生,但也可以是一群朋友里面话最多的一个。只是我选择成为班上那个跟所有人都只是点头之交的人。
言语和羁绊固然是有力量的,沉默亦然。
(摘自《少年新知》2024 年第10 期,Shand 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