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个矿产“学霸”

18 岁时,鲁迅目睹英美各国用海军侵略中国,这激起了他的青春热血,抱着建设中国海军的愿望,他考入了南京水师学堂。次年,鲁迅想到当时国家的当务之急是开发矿业,而不是建设海军,所以就由水师学堂转入了矿路学堂。毕业后他又想,要使中国变成强国,首先得改良人种,把中国变为强种人,于是到日本学医,因为日本的维新就是从发展医学开始的。但两年后,鲁迅在一部幻灯片里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军杀害,而围观者麻木冷漠的情景,又想,必须提倡新文学,只有从精神上使中国复活才行。于是,他又放弃学医,转而研究文艺,并开始尝试写小说。

由鲁迅的学习历程可见,鲁迅的抱负始终是与中国的命运相关的。

鲁迅很早就对中国的地质地理感兴趣,童年时就喜欢读带插图的《山海经》,这是先秦时富于神话传说的地理书籍。他还买过《徐霞客游记》等地理类书籍。在南京读书时,他学习过译本《地质浅说》《求矿指南》等著作,对中国的地质矿产有了更多的了解,深知这门学科的意义,并打下了坚实的地质学基础。

1902 年3 月,鲁迅以一等第三名的成绩从南京矿路学堂毕业,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一位妥妥的“学霸”,并取得了鲁迅学业中唯一的一本毕业证书。在学堂总办俞明震的提携下,鲁迅以“南京矿路学堂毕业奏奖五品顶戴”的资格,官派留学日本,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他到日本后,积极寻求新知识。他剪辫拍照,以表反封建的决心。1903 年,浙江同乡会连续刊载列强掠夺浙江矿产事件,鲁迅于10 月在《浙江潮》杂志上发表《中国地质略论》,通过论述中国地质分布、地质发育、地下矿藏,使人们了解“中国大陆里面之情状”“以备后日开采之计”,成为中国第一篇系统介绍本国矿产的科学论文。鲁迅指出:“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捡;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呼吁国人“奋袂而起”,表现了鲁迅极大的爱国情怀。

1906 年,鲁迅与顾琅合著的《中国矿产志》由上海普及书局出版发行。这是辛亥革命前第一部全面记述我国矿产资源的专著。序言中称此书“罗列全国矿产之所在,注之以图,陈之以说,我国民深悉国产之所有,以为后日开采之计,不致家藏货宝为他人所攘夺,用心至深,积虑至切”。此书虽为合著,但体现了鲁迅对地质科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并做出了丰硕的成果。

(若子摘自2024 年10 月12 日《北京青年报》,知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