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作家讲读经典名著,理解文学与人生。本期特邀作家江子品读《活着》。江子,于《人民文学》等刊物发表作品两百多万字,出版长篇散文《青花帝国》、散文集《回乡记》等,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提名等。
【原著精选】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过来,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过来,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
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作家品读】
一部用欢乐写悲伤的经典
文/ 江 子
余华的《活着》是一部不轻松的作品,准确地说,是个悲剧。作品写的是一个叫福贵的男子的一生遭遇。这种题材,很多人来写,可能就是正面强攻,以苦写苦。看看我们的老祖宗,“三言二拍”里的《杜丽娘怒沉百宝箱》、关汉卿的戏剧《窦娥冤》,就是以悲伤笔调写悲剧,从苦到苦,满纸黄连。
但在《活着》中,余华老师反其道而行之。他用的是一副嬉皮笑脸的口吻。他首先塑造了一个“我”,只用了一千多字的篇幅,这个人的形象就跃然纸上。“我”是一名民歌采集者。这个人特别不正经,“头戴宽边草帽,脚上穿着拖鞋,一条毛巾挂在身后的皮带上,让它像尾巴似的拍打着我的屁股。我整日张大嘴巴打着呵欠,散漫地走在田间小道上”,会“讲荤故事会唱酸曲”。他在守着瓜田的老人的瓜田地里吃瓜,吃到像个孕妇一样步履艰难……
这个人物貌似跟主要人物故事关系不大,可正是“我”的存在让整个小说有了一个“不正经”的基调,营造了一种戏谑的、带有一定狂欢性质的语境,整个小说就被牢牢地控盘,接下来的故事讲述,也就在欢乐中、“不正经”中展开,整个苦难故事,就有了欢乐的底子,苦的东西,因为加了糖,就有了一种迷人又丰富的百感交集的风味。(节选)
中学生必读推荐书目
《活着》是当代作家余华的代表作,讲述了福贵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一生,亦将中国大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凝缩其间。小说以冷静的笔触展现了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揭示了命运的无奈与不可捉摸,出版25 年来打动无数读者,成为20 世纪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