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的我曾是一名“数据女工”

我今年15岁,正好初三毕业,从小学六年级开始追星到现在已经有4年了。最近我喜欢的艺人是综艺《种地吧》“十个勤天”组合里的赵一博。

这档综艺真是难得的“活人”节目!10个男生住在上下铺那种集体寝室里,为了赶播种时节,要冒着大雨深夜开垦荒地;为了卖玫瑰花,他们从货车上卸下万盆玫瑰,有人累得晕倒。当然,每个人也不是完美的,有各自的小缺点。

赵一博在里面是“理科学霸”的角色,会帮助团队仔细计算成本和收益,情商很高,团队有矛盾时能积极调和,我很容易被这样聪明、活跃又讨大家喜欢的人吸引。关注他后,我还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有点像“审核”,比如,搜索赵一博的成长和学习经历,看他以前拍摄过的节目。最后我基本能确定他“背景清白”,各种闪光点应该也不是演的,才比较放心。每天有空时,我会看一些粉丝剪辑的视频,也在网上买海报、小卡、印有他照片的杯子、“十个勤天”自己开发的农产品等。

但这次追星,我决不参加“饭圈”行动。《种地吧》火起来之后,“十个勤天”的一部分粉丝逐渐开始“饭圈化”,比如,有粉丝是“唯九”,就是只喜欢其中9个人,非常排斥剩下的那个人,在各种平台发这个人的黑料。也有粉丝把10个人的资源、代言、人气等进行排序,号召大家去为自己喜欢的那个人做数据。甚至还有人因为“磕CP”的组合不同吵起来。我有时会看看这些争吵的内容,但从不“下场”。

不参加“饭圈”行动是因为我自己曾经就是一名“数据女工”,体验过昏天黑地地给偶像打榜、反黑、控评的生活。在一系列操作中,我体会过疯狂热爱的感觉,结束之后也会有非常强烈的空虚感。

那是我第一次追星,大概是2020年年底,我还在上小学六年级。这个明星是当时的顶流之一,从韩国组合里出道。我“入坑”算是很晚的,跟着一个姐姐看节目时认识了他,很快就一发不可收拾地迷上了。我恶补了许多他以往的资料,包括组合出道时每个人设定的超能力、这个明星在团队里的唱跳角色,以及他在团队里十分关心队友,但又会受到公司的不公平对待——这点常常让粉丝愤愤不平,总觉得要为偶像做点什么。

很久以后我再回想,哪有那么多不公平对待啊,这都是粉丝从公司放出来的视频里总结的——要么是自己的想象,要么本来就是公司的安排。

但当时的我真情实感地投入其中。我被拉入两个粉丝QQ群,每个群大概有一两百人,专门在各个平台上“控评”和“反黑”。“控评”相对容易,我要做的就是点进群主整理的微博、豆瓣帖子里,点赞底下对偶像有利的言论,把它们顶到前排位置。我的社交平台账号等级不高,做的是基础工作,如果是资深用户还要负责快速在新帖子下留言,这样更有可能显示在前排。“反黑”就是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反驳负面言论,比如,有人说他跳舞不好,我们就发他的舞台C位照;有人挑刺演技,我们就贴出一系列票房数据,力图“以理服人”。

听起来不难,但这些事情很繁琐,因为每一次“反黑”都有可能需要来回互动十几次,而点赞“控评”到了一定的次数,账号就会受限,为此我还用父母的手机号申请了两个微博小号。当时我读六年级,每天做完作业后大概要花两三个小时来做这些事情。群里还会有一些奇怪的规定,比如,每个人完成任务后要向群主汇报,群主会抽查,如果有遗漏的,还会被嘲讽“不是真爱粉”。

如果是现在的我,会觉得这些话太可笑了:我在追自己喜欢的明星,“为爱发电”,怎么像是给自己找了个上司?但当时并没有感觉不妥,还很有干劲。有时我还会偷偷熬夜在被窝里干活,看到屏幕上那些“黑评”被挤到后面去,觉得很有成就感。

可能因为我在现实生活里太普通了,一直是个“小透明”,所以很珍惜这种融入集体的机会。我长得不好看,有点黑黑胖胖的,成绩普通,没有突出的才艺,性格也很内向,不太敢主动和人说话。班上女生会有一些闺密小团体,周末相约去逛商场、拍照,但没人邀请过我,我也不敢主动提议。

做“数据女工”的那段日子我觉得很充实。虽然现实生活中没什么人关注我,但在粉丝群里我挺重要,有自己的任务和角色。群里的人都有共同的目标,归属感很强,大家还会相互加油打气,分享偶像又拿到了哪些新的奖项或成就。那种感觉很神奇,好像喜欢一个厉害的人,自己也变得厉害了。

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这个明星“塌房”得非常彻底,直接被判刑。一开始知道这个明星被抓时,我特别崩溃。我当时的感觉应该是这样的:这不仅是一个明星“塌房”了,而是我曾经最看重的一切、做出的所有努力都没有意义了。

不过冷静下来后,我也慢慢接受了这件事,毕竟我不是个彻底的“疯子”,相信警方和法院不可能冤枉好人。后来上了初中,要学的科目一下子增加许多,渐渐地我也就从这事里走出来了,不过我不会和新认识的朋友提起自己曾经的这段经历。

好消息是,我在初中当上了写作课的课代表,这给了我一些自信,在班级里终于不是一个彻底的“小透明”了。我还是会断断续续追星,追星成了我的一种惯性,习惯有一个优秀的人站在前面,有时候我会想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比如,“粉”女团时,我很冲动地报了一个舞蹈社学舞蹈;有时候我也没有具体的行动,只是随时看看他/ 她是不是又拿到了好的资源、奖项,就很满足了,好像我也跟着在进步。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姜敏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