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热爱《哈利·波特》的6个理由

不知不觉间,《哈利·波特》已经陪伴我们走过了20多年。这次全系列电影重映,肯定会让你想起第一次打开魔法世界大门的那一天。但是,《哈利·波特》的意义远不止魔法奇旅那么简单。它所呈现的世界以及价值观,会给我们带来绵延一生的影响。

我们从中找出了6个最触动心灵的要点,或许你还有许多别的触动之处,要不说《哈利·波特》魅力无穷呢。

好朋友是家人一样的存在

哈利从小失去父母,在位于女贞路的姨妈家长大。但第一次看到哈利称呼自己的家,不是在女贞路,而是在霍格沃茨。

《哈利· 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中,初遇摄魂怪被折腾到筋疲力尽的哈利,回到霍格沃茨宿舍后,他“环顾四周,觉得自己终于到家了”。

这是因为海格、罗恩、赫敏这些朋友,替代哈利的家人,支撑起了他的内心。有了朋友后,即便是暑假被迫待在姨妈家里,哈利的生活也比之前好了很多。

比如,有段时间姨妈全家督促达力减肥,终日靠胡萝卜充饥,哈利却一点没饿着——

海德薇从赫敏家里带回一个大盒子,里面塞满了无糖点心;海格热情地捎来满满一袋自己做的岩皮饼;罗恩的母亲派猫头鹰送来了一块巨大的蛋糕和各种风味的夹肉馅饼。

朋友就是家人,哈利心里一定这样认为。

不是每个人都有完整幸福的家庭,当原生家庭不那么幸福时,朋友就变得尤为重要。心理学说,友情和亲情之间具有替代关系——当家庭不那么幸福时,朋友会补齐我们内心的缺角。

谁说我们后天选定的家人,就不算家人呢?

贯穿全书的平等

有关平等的讨论贯穿《哈利·波特》始终,在这个问题上发声最多的,是赫敏。

马尔福曾公开讥讽赫敏是“泥巴种”,即出生于麻瓜家庭、没有巫师血统的人。可出生于麻瓜家庭的赫敏, 最终成了魔法世界里最优秀的巫师之一。在《哈利·波特》的后半部分,赫敏对于“泥巴种”的称呼越来越不在意。当罗恩拦着不让她称呼自己是“泥巴种”时,她说:“为什么不能?我是泥巴种, 并为此自豪!”

赫敏对平等的追求不只在巫师之间,她永远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一切。

她为处境如奴隶一般的家养小精灵深感不安,独自一人成立了“家养小精灵权益促进会”,坚持号召周围人加入;后来甚至织起帽子和袜子,并把它们藏到格兰芬多塔楼附近,希望有不知情的家养小精灵能在打扫公共休息室时把它们捡起来,从而获得自由。

海格饲养的鹰头马身有翼兽巴克比克,受到马尔福的挑衅后袭击了马尔福,被处置危险动物委员会判处死刑。赫敏翻阅了大量法律文献,试图为其辩护。尽管辩护失败,她和哈利最后还是通过时间转换器救下了它。

赫敏是一粒种子,在我们内心深处,从小种下了“平等”这两个字。

得救的人,先要感谢自己

“呼神护卫咒”应该是整个魔法世界里最有名的咒语。其用途是,召唤出一个守护神,抵挡摄魂怪及其他扰乱精神的黑暗生物。而这个守护神,是你所有最积极情感的反映。

守护神能否被成功召唤,与施咒者的心理状态有着直接联系。心情低落、感到悲伤时,是很难召唤出守护神的。也正因为这一点,它是一种不太稳定、非常高深的魔法,许多巫师终其一生也不知道自己的守护神是什么样子。

不过容易忘记的一点是,一个强大的呼神护卫咒,并不仅仅取决于美好记忆的数量,也取决于拯救自己的信心。

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中,哈利最终成功使出咒语击退大量的摄魂怪,救下时间线里的自己和小天狼星,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苦苦等待的施救者,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因此,这不仅是一个魔法咒语的故事,更是一种隐喻——即便是在人生的至暗时刻,我们也不能放弃自己。只要我们还愿意伸出手抓住自己,总有一天会发现,那个带你走出困境的人,自始至终都是你自己。

笑是生活的解药

韦斯莱兄弟是魔法世界里的捣蛋鬼、发明家、魁地奇击球手、商业奇才,以及漫才组合。有他们的地方,很难没有笑声。

他俩从小就擅长发明创造,防咒帽、假魔杖、机智抢答羽毛笔、肥舌太妃糖、十秒消除脓包特效灵……两个人合伙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搞怪玩具,并在六年级时把自己的发明卖了出去。当然,他们不是瞎胡闹。关键时刻,他们也有勇气用恶搞,去消解掉一些本就不该存在的东西。

比如,当乌姆里奇担任校长,准备将霍格沃茨变成示范性高中时,他们果断决定离校,并在离校前骑着飞天扫帚大闹考场,用自己研发的韦斯莱“嗖嗖—嘭”

烟火,为新任校长办了个热闹的上任,带给所有学生久违的狂欢。

这场离校表演虽然搞笑,却蕴含着深刻的反叛精神。韦斯莱兄弟提醒我们:幽默和笑声是非常有力的武器,能驱散压迫与恐惧。

个性没有好坏,只有不同

新生入校,分院帽会根据学生的性格,将他们分往不同的学院。格兰芬多以勇敢、胆识和骑士精神著称;拉文克劳以智慧、学识与才智著称;斯莱特林看重野心、聪明、精明、机智和血统;赫奇帕奇最大的特点是努力、容忍、忠诚和公平竞争。

这些分院帽的存在,并不是要强调个性孰优孰劣,它所展现的只是差异。我们甚至可以将其理解为魔法世界的MBTI,内向、外向、浪漫、务实, 没有孰高孰低,只是各不相同。

看似最没有存在感的赫奇帕奇,在最后的大战中却有最多的学生留了下来,守护霍格沃茨的决心最坚定;而总被诟病反派的斯莱特林,他们中的一部分也会跟随斯拉格霍恩教授,与驻扎于霍格莫德的援军一起,加入抵抗伏地魔与食死徒的战斗。

更不要提哈利最后送儿子去霍格沃茨前说的那番话:

“阿不思·西弗勒斯,”哈利轻声说,只有父子俩和金妮能听到,此时她体贴地假装朝已经上车的罗丝挥着手,“你的名字中含有霍格沃茨两位校长的名字。其中一个就是斯莱特林的,而他可能是我见过的最勇敢的人。”

爱是最伟大的魔法

邓布利多说,伏地魔永远不能理解哈利身上来自母亲的爱。

也是因为爱,让罗恩的母亲莫丽在最后霍格沃茨大战里迸发出巨大能量。她与贝拉特里克斯对决,当对方说起自己死去的儿子弗雷德时,她展现出了与过往截然不同的样子:

“再也——不许——你——碰——我的——孩子!”韦斯莱夫人叫道。

贝拉特里克斯哈哈大笑,那笑声酣畅淋漓,和当年她的堂弟小天狼星后退着穿过帷幔摔下去时她的笑声一模一样。哈利突然就知道接下来会是什么了。

莫丽的魔咒从贝拉特里克斯前伸的手臂下飞过去,击中了她的胸口,正好是心脏的位置。贝拉特里克斯得意的笑容凝固了,眼珠子似乎突了出来。就在那一瞬间,她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接着便倒在地上。

更不要提,因为对莉莉爱得深刻又绵长,而成为唯一能够使用守护神咒的食死徒的西弗勒斯·斯内普——在绝大部分神话或魔法世界里,力量通常来自于身体的锤炼或外部力量注入,但哈利·波特魔法世界里的设定却是,力量从心而生。

当你拼尽全力爱着一个人,或者被一个人拼尽全力地爱着,你便拥有了最伟大、最强大的魔法。这正是《哈利·波特》整部作品最重要的表达。

作者罗琳如此概括:“ 哈利·波特系列的主题是童年迷惘和冒险,在魔法和奇幻下包藏着严肃的道德寓言——善恶、爱恨、生死。”

《哈利·波特》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初识时,我们都以为这是一本放在儿童读物里的魔法故事书,后来才发现,它说的不只是魔法世界,也在影射现实;打败魔王、征服困难的不只是那些年轻的巫师,也是我们——当我们学会面对困境、做出抉择,我们也就和书中的角色一同完成了成长。

(请翻至65页找到《哈利·波特》中你最想要的魔法物品)(摘自“KnowYourself”微信公众号,范李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