欹器的启示

有一天,孔子带领弟子们到鲁桓公庙去祭祀。祭祀完毕,孔子站到一个倾斜的铜器面前沉思。好学的弟子们纷纷围过来看老师在看什么。孔子说:“这叫欹器,空虚的时候它是倾斜的,水盛得适中的时候它是端正的,水满了它就会倾覆。你们不妨试试看。”弟子们便争着往里边注水。随着水的不断注入,倾斜的铜器一点点端正过来,水占铜器容积一半的时候,铜器最为端正。继续注水,铜器又一点点开始倾斜,快注满时,铜器突然倾倒,弄湿了几个弟子的鞋袜。他们快乐地笑起来。孔子感叹:“欹器,又叫宥坐之器,饮酒时置于座右,提醒人们不要喝不够量,也不要喝过量。”为什么放到庙里呢?孔子说:“是为了告诫人们不要失去自信,也不要自满,自满是危险的。”孔子为弟子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我对欹器这种器物很感兴趣。我想欹器上的铭文一定有这样几句话: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古人将简单的哲理用简单的器物反映出来,体现了古人对哲理的朴素之爱和他们对抽象事物形象化把握的能力和智慧。

欹器揭示的道理很简单,“谦受益,满招损”,正如日中则偏、月盈则亏一样是必然之理。但古人深知简单道理实践起来却并非易事,所以才不怕费事,造出这么一个器物来警诫后人。可惜欹器后来失传了。我想如果秦始皇能将欹器置于座右,常怀忧惧之心,以其横扫六合、一匡天下的雄才伟略,秦朝至于那么短命吗?如果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能将欹器置于座右,常怀忧惧之心,还会有“安史之乱”吗?我们朝幽暗的历史深处打量,盛极而衰的例子莫不与骄傲自满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些具有内省精神、道德高尚、不骄不躁的智者心中,一定都秘藏着这样的器物,他们在欹器快要倾覆时就不会再往里边注水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他们察微知著,在某种苗头出现时就能预见到其后果,并及时遏制不良苗头的发展。我希望在自己心中也悄悄置入这样一个欹器,如果我看不到它的倾斜,它就会在我沾沾自喜、忘乎所以的时候轰然倾倒,发出骇人的声响,使我悚然惊醒,心态复归于正常。朋友,如果你也喜欢这个器物,不妨也悄悄地将其置入心中。

(夏荷摘自《你可以飞翔》,河南文艺出版社,张云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