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鲁迅和林黛玉同台说相声

B站账号“云社”主编赵巍巍的脑海里,每天都要上演“穿越”戏码——鲁迅和林黛玉一起说相声是什么样?捧哏、逗哏站定,惊堂木一响,引来一阵掌声,林妹妹捏着嗓子先道:“这掌声是单给我一个人的,还是其他人都有?”鲁迅仰头叉腰回说:“在我面前有两份掌声,一份是我的,另一份也是我的。”一出“从红楼梦到三味书屋”开演了。而鲁迅一旦碰上周树人,会对当今社会怪象极尽讽刺之能事,百万播放量犹如探囊取物。

赵巍巍是“95后”,读着鲁迅长大,一毕业就进了自媒体行业,把爱好当职业,迷茫过,焦虑过,但最终让他笃定的是,“年轻人要像炬火一样有一分光发一分热”。

“云社”不只讲段子

2022年4月,赵巍巍翻到网上一条关于“鲁迅文学”和“林黛玉文学”的段子。“类似一张客服聊天页面截图,卖家用鲁迅口吻,买家用林黛玉口吻,两个人就发货问题开始对话。例如,别的妹妹都发货了,怎么独独少了我的?”赵巍巍回忆,“越看越有意思,转头一想,做成视频会不会更好呢?”已在自媒体行业摸爬滚打5年的他说干就干,一周后,第一期视频《如果鲁迅和林黛玉说相声》新鲜出炉。

画面中,只见红色的幕布拉开,林黛玉穿着件浅紫色襦裙, 略施粉黛, 施施然登场,旁边是穿着青色长衫,留着标志性平头短发和一字胡的鲁迅,台下坐着身着现代装的“吃瓜群众”。画风简单粗糙,寥寥几笔,人物胜在神似。

只见,林黛玉一努嘴,嗔怪逗哏鲁迅觉得她不如别的捧哏。鲁迅波澜不惊,开口道:“我听人说,比较并不是缺点,总是和人比不和自己比,这才是缺点。”“ 哟, 那是我爱比较了。”林黛玉没好气了。“这固然不是你的错,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比较。一旦想到比较,就想到差距,想到差距就想到不爱,想到分手,或许不幸就是比较出来的罢。”此处化用了鲁迅的“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的论证技巧,可谓精妙。可林妹妹并不买账:“我知道你是信口开河,哄我开心罢了。”鲁迅不紧不慢地辩解道:“我大约的确说的是真心话。”“大约”与“的确”连用,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鲁迅体,台下的“吃瓜群众”会心地哈哈大笑,鼓起掌来。

“刚开始做视频纯粹是为了搞笑。取名‘云社’意思是云上相声社。”凭着几千粉丝的小账号,撑起了第一条视频的百万级播放量,大量新粉丝涌入评论区催更——“想看林黛玉和孙悟空”“让鲁迅和周树人说一段”。两个月后,由“鲁迅”和“周树人”出演的相声《你们那好好说中文判几年》刷新账号播放量纪录,达到1000余万次,成为该账号迄今为止最叫座的视频。

“每每看到‘无语子’‘绝绝子’‘寂寞子’,都不免好奇起来,他们那里好好讲中文须得判几年?”鲁迅开门见山,谈论起当今中文使用怪象,“我常常想,倘若苏轼生在现代,真该‘跺脚脚’找个地缝了。他的词大抵被迫写成:遥想瑜瑜子当年,乔乔子初嫁了。”这次捧哏从林黛玉换成了周树人。两人插科打诨后,进入正题,鲁迅说:“我向来是不爱如此说话的,也警惕如此说话。”“确实如此,但有时我又觉得, 说几句YYDS( 永远的神)、绝绝子好像并没有大碍。流行词也就一些人用嘛,而且最终都会不流行。”周树人说出了一些人的看法。鲁迅正色道:“这些流行词看似非主流,但传染性极强,当使用的人迅速增多后,便会反噬主流。盖因当使用的人足够多时,主流便忍不住开始从流,而主流一用,又会引来更多人跟风效仿,结局就是,大规模感染。”末了他又补充道:“文字乃文化之根本,对文字的改造,即是对人思维最本质的一部分的改造——对文化的改造。长此以往,不堪设想。”

这期视频是“云社”转型成功的标志,自此,“云社”不再只输出段子,博人一笑,更重要的是发现当今社会种种怪象——国产剧怪象、小区名怪象、畅销书怪象……由这些怪象引申出鞭辟入里的观点,引人发笑的同时更引人深思。

不是鲁迅嘴替,是网友嘴替

如今,“云社”在全网已经累积了300余万粉丝,他们和赵巍巍一样大多是“Z 世代”。这是渴望自由、追求自我、不墨守成规的一代人,喜欢上“横眉冷对千夫指”“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革命斗士鲁迅,对他们来说就像呼吸一样简单。“鲁迅不只是民国青年,也是我们这代人无可取代的‘精神爱豆’。”赵巍巍说。

高考那年,赵巍巍本来打算报考文科相关专业,但最后在家人建议下学了材料专业。本科4 年,他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那会儿,他赶着风口开了微信公众号写书评,也给杂志社、文学刊物投稿,发表的文章越来越多。临近毕业,同济大学给了他保研名额,还有杂志社抛来橄榄枝。但思来想去,最后他把这些机会都放弃了。

2017年,刚毕业的赵巍巍来到一家自媒体工作室,一干就是7年。“想靠兴趣、热爱闯出一条路,被更多人看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赵巍巍感慨。

做“云社”这两年,赵巍巍最怕一件事——被叫作“鲁迅嘴替”。“‘云社’代表不了鲁迅先生。”赵巍巍解释,“能够聊一些网友们感兴趣也值得讨论的话题,帮大家把想说的话说出来,成为网友们的嘴替就已经满足了。如果还能顺便让人喜欢上文学和阅读,那是荣幸。”

为什么100年前的人读鲁迅,100年后我们还在读?“虽然社会的经济、科技水平提高了,但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不会变。鲁迅先生的文字放在今天依然适用。”赵巍巍最喜欢的鲁迅先生的文章,是《呐喊》的自序。鲁迅在这篇文章中写下自己从给父亲抓药,后来学医,又以笔为枪,在《新青年》发表《狂人日记》的人生转变。曾经的困顿青年,最终扛起新文化运动的大旗。放在今天,网友们大概会说,迅哥儿践行了“人生是旷野”这句话。

而对100多年后的现代青年来说,人生还是不是旷野?“云社”最近发布的一条视频谈了这个话题。“鲁迅一定会告诉你,从来如此便对吗?一个人是否要走大多数人走过的路,过模板化的人生还是追求自由,这些问题都需要自己去思考。他不会给出一个具体的方案,对100年前的青年也是如此,他鼓励他们自主地选择。当青年人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他总是在后面,轻轻地推一下,让他们往前迈,‘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

(摘自《环球人物》2024年第19期,巷玖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