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还是一名乡村教师时,就已经开始投入农业研究中;当他名满天下时,却仍然只专注于田畴。(两相对比,增强表现力)“喜看稻菽千重浪,淡泊名利一农夫”既是世人对他的评价和赞扬,也是对他一生成就的肯定与敬仰。(开篇点题,表达对“他”的崇敬和景仰之情)
2021 年5 月22 日,他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却留下了满地金黄。(语言有美感,生动形象,画面感强)他是最普通的农民,也是无双国士,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解开悬念,交代写作对象——袁隆平)
袁爷爷曾说:“只要大方向是对的,不是死胡同,你只要坚持下去,它会到达光明的彼岸的。”半个多世纪以来,袁爷爷将自己有限的青春投入到一粒粒毫不起眼的种子中,在这些充满潜力的种子中寻找人们吃饱饭的希望。他在田间地头守候着,头顶骄阳,脚踩泥水,蚊虫叮咬和稻叶的割伤让他的皮肤反复感染;他在田间地头守候着,直到种子出芽抽穗,稻花香里说丰年。(这段过于概括,缺少感染力,可以适当加点描写,增强形象感)
几十年来,他披星戴月,寒来暑往,为我国粮食和世界粮食安全、产量增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国以占世界不到10% 的耕地,却养活了占世界近20% 的人口,这其中,自然少不了他的汗马功劳。他亲手实验千万次培育出的一粒粒种子,使我们不再对饥荒感到恐惧,取而代之的是粮食满仓后随之而来的幸福。
曾有记者采访他,问道:“您是不是特别担心当年那种饿死人的场景再次出现?”他沉思了一会,坚定地摇摇头:“不可能了。”这是他作为一个科学家对自己研发成果的极大自信。正是因为有如此忧国忧民的“侠者”,才让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科学研究通通变成了可能,让那些不可控的苦难通通变成不可能。(忧国忧民,侠之大者)
育一粒种,福千万家!这份幸福来之不易,它来源于袁爷爷的默默研究、默默奉献。艾青曾言:“一个人的痛苦与快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快乐里。”袁爷爷青年时有感于国家因饥饿而贫弱的现实,便将毕生心血投入到农业研究中。他不愧为真正的耕耘者,真正的中国脊梁。(议论掷地有声,高度评价袁爷爷的丰功伟绩)
袁爷爷逝世后,从人间升起的每一缕炊烟,都是对他的怀念,都是对他所做贡献的感激。如今,我们学习他,学做一粒好种子,积极向上,努力奉献,争做可以福千万家的那一类种子。(再次点题,深化中心,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