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码头的人

我从未见过南希,却在好多年前就听过她的故事。

她的妈妈段老师是我曾经的同事。我从大家的口中拼凑出南希的大致模样:西班牙语硕士研究生,中央电视台西班牙语大赛一等奖,性格开朗,爱好广泛,可谓从小优秀到大。

曾经,南希参加中央电视台西班牙语大赛接受采访时被问及以后想做什么,她的答案是:“我希望自己能够从事与舞台相关的工作,演员或者主持人之类的,或者从事新闻行业,我也很喜欢。”

于是,当所有人都在按部就班地打工挣钱时,她执着地追寻着自己演员的梦想:参加综艺,出演微电影、话剧,参与剧本朗读,进行短视频拍摄、网络直播……她甚至去了北京电影学院进修。

毕业后,她当过翻译也接过戏,终于,她笃定最想做的还是演员。

做演员,外形和天分都是敲门砖,而南希的先天条件很一般。

起初的一两年,非科班出身的她在北京漂泊,不断地面试话剧;偶尔谋得一个小角色,比如,20 多岁的她出演女主角的后妈……她从不觉得惆怅或可惜,反而大大方方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展示剧照,分享自己的喜悦与激动。大部分时间,她都在打磨基本功,大到学习新舞种,小到调整面部表情……

我时常想,倘若她一开始就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按部就班地求职,估计很快就能在西班牙语翻译领域闯出一片天地吧。然而她从未改变过初衷。

段老师尝试拿我的例子劝她:“你看看小谢老师,做着一份稳定的工作,和父母住得近,利用业余时间写写稿子……同样是追求梦想,什么也没耽误,多好啊!”段老师内心是希望女儿回到家乡,陪在他们身边的。然而我更清楚,南希原本就比我优秀,也比我勇敢,没有人能轻易说服她。更何况,为什么要说服?我羡慕她还来不及。

好消息是,她的坚持终究迎来了回馈:2023 年她不仅当上了女一号,参演的剧目还在乌镇戏剧节上小火了一把。后来,我在公众号上看到她的个人简介——罗列了参演的话剧、参与的翻译工作等。我很喜欢结尾的那句话:“用翻译的身份体验生活,用演员的身份呈现生活。”

这个从未谋面、能量满满的姑娘,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有一种自洽感,这比任何能力都难得。

今年南希30 岁,最近她又开始上班了。

那个站在舞台上肆意张扬的演员南希魅力四射,但眼下这个默默无闻的白领南希似乎并没有丧失光彩,她依然活力满满地生活着,没有一刻放弃提升自己,始终向着内心的目标努力。我知道,只要一有排练、演出的机会,南希还是会紧紧抓住。

不久前,我偶然读到诗人阿米亥的诗:“活着,是同时去造一条船,再建一个码头。搭好那个码头,在船沉没以后很久很久。”想起了南希。

我曾以为写作的理想是我的航船,而教师的工作是不得已建造起来的码头;就像我以为站上舞台表演是南希的航船,西班牙语翻译是永远能承托她的码头。我还悲观地认为每一个普通人都会遭遇理想航船的陨落,最终回到曾经万般逃离的现实码头旁,面对真实的生活。

其实不是。

真正的航船是我们握紧的每时每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所有的野心与尝试、欲望和才能,都在引领我们航行、探索或征战。与此同时,我们内心那原本不起眼的、不完美的、有伤痕的自我,却在不断地生长和加固,那才是我们始终拥有的码头。

船沉没了还可以再造,有码头就可以出发;就算造不出船了,码头也还在那里,或成一番风景,亦可承载别人造的船。

成为一个拥有码头的人,才是真正的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