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当过多年护士的艾斯特·贝恩霍夫教授发现,病人总是被叮嘱要“尽量多休息”。但到底怎样才算休息?她查阅科学文献,发现关于休息的具体研究寥寥无几,一方面缺少对“休息”的公认的定义,另一方面,这个词经常被当作“睡眠”或“放松”的同义词。
医生奥罗拉·戈麦斯认为,在给病人下医嘱让他们休息时,有必要使用更明确的语言,不然,“休息”还有可能对患者的病情不利。比如,抑郁症患者活动量偏低。“当被告知需要休息时,他们就会安静地待在家里。而抑郁症的主要症状就是没有精力,不想出门或社交。”因此对于抑郁症患者,正确的休息方式是行动激活。“散步、运动、吃喜欢的食物、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戈麦斯强调,“休息不等于睡眠,不等于假期,也不等于休闲。”
英国一个研究团队曾就“休息”对来自134个国家的1.8万人进行问卷调查,当被问到会把休息与哪些概念联系起来时,有些答案显而易见,如愉快、积极或必要;有些答案则令人震惊,比如,女性更倾向于把休息与难以实现或自责等概念联系起来。“有三个孩子的单亲妈妈怎样才能休息?很多时候客观条件不允许。”西班牙初级保健医生协会的巴兹提出了现实问题。
除了每个人的现实负担,社会文化也让人们难以休息,会担心别人认为自己懒。
找到休息的方式很重要。戈麦斯说:“很多人把休息理解为不活动和久坐。当我们筋疲力尽、精神压力过大时,我们就会一动不动。这不能算休息,因为这不健康,那只是你感觉自己唯一能做的。”主动选择自己的休息方式是关键,同时要学会利用反差:假如你做的是体力工作,休息意味着不动;假如你是坐着办公,休息的时候最好出去散散步。
在概念分析中,贝恩霍夫提出了一种定义:休息是人类的一种需要,是一种有意而为的、暂时性的和恢复性的有益状态,意味着停止、降低或改变包括体力工作、脑力劳动、疲劳、创伤、疾病或压力等在内的多种状态。她解释,将这些因素纳入定义,有助于确保读者不会把休息理解为懒惰或无所事事,而是更多地理解为一种必要的反应,能让身体或精神从之前情况的影响中恢复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