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喜欢养宠物,对宠物付出时间、精力与爱,这不是什么新鲜事。那如果,宠物是一块石头呢?当我的思路还停留在养猫养狗,最多养蚕宝宝养蜗牛,95后00后的宠物观念已经冲破了生命的界限。
不仅如此,近年来年轻人养牙膏、养纸箱狗的行为层出不穷,似乎万物皆可当宠物。此前纸箱狗流行时,华中师范大学心理中心曾对此类“宠物”的存在给出心理学上的解释:一是“宠物”能成为社会支持资源,“主人”在分享养宠经历时获得社交上的正反馈;二是“饲养”的过程其实是“制作”的过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能带来一种“心流”的状态;三是心理代偿提供满足,当上班族养宠不便,养非生命的“宠物”就成为缓冲。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淘宝上被认养的宠物石头越来越多,8月宠物石头销量比上月增长246%。除了宠物石头本身,甚至还延伸出了“宠物周边”。这股“养石头”的风潮也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话题。为了教更多年轻人更好地“照顾”宠物石头,有热心网友总结了《石头饲养指南》:刚刚带回家的石头会非常脆弱,请给它一个美好的泡泡浴;石头比较腼腆,需要你主动找它玩……而后又有了“进阶版”《石头训练手册》,训练石头听懂“过来”“别动”“坐下”“趴下”“站起来”等口令。
作为独生子女的我,小时候没有什么玩伴,一直想养一个宠物,但我妈用几个排比句就打消了我的念头:你上学谁照顾它?谁给它洗澡?掉毛谁打扫?那时候,怎么没有人告诉我能养石头呢?不掉毛、不会脏(脏了也好洗),主打一个默默持久的陪伴。
一名网友说,自己第一次在社交媒体上刷到“养石头”的帖子时,觉得很荒诞;但是看着看着,又被这种默默的陪伴打动;最终,她把一个宠物石头接回了家。“毕业后我就来上海工作了,性格比较内向,没交什么朋友。有了考拉(宠物石头昵称)后,我就把它当成‘树洞’了,下班之后和它说说话,时不时给它添置一顶帽子、一件带领结的小衣服。”
如今的年轻人与宠物之间的关系,早已不只是“饲养与被饲养”,而是将宠物视为“家人”,自称宠物的“妈妈/爸爸”,致力于打造一段拟人化的关系,从中获取情感价值。从这个角度,如果把“拟人化”的范围稍稍扩大一些,石头作为宠物也就可以理解了。
心理咨询师沈丹明分析,对于一些年轻人,这些石头宠物或许类似童年时代的布娃娃。它们和猫狗这种常见宠物一样,也能起到调节情绪、舒缓压力,甚至减少孤独感的作用。年轻人并不需要石娃娃陪一辈子,但某些时候,我们需要一些情感支持,而石娃娃们恰好能提供。
或许,在某个时刻,支持我们的正是一块石头。养石头,其实是在好好养自己。事实上,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有人养石头。20世纪7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单身年轻人加里·罗斯·达尔,不仅养石头当宠物,还做起了这个好生意。他把采购来的石头精美包装,附上“照顾说明书”,用有气孔的箱子包装,寄到“主人”手中。3.5美元一块的石头,在接下来几个月时间里卖出了100多万块。
无论对于养石头的还是卖石头的年轻人,这都是一个励志的好故事。无论什么年代,年轻人的寂寞与苦闷总会存在,但也请相信,我们的排遣方式与人生机遇总能遇到那个灵光一闪的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