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动力、没有劲头,我该怎么办

老师:

您好。我现在很迷茫,我已经初三了,但还是没有找到可以激发我学习的动力,每次做什么事总是做到一半就不想做了,觉得做了没有意义。有时,我会想自己得干一件大事,可过几天就没劲头了。感觉自己只有给别人做事时才有动力,我觉得我已经进入恶性循环了,我该怎么办?

小m

小m同学:

你好,看完你的来信,首先想告诉你,你并没有进入什么“恶性循环”。初三确实是一个特殊时期,大家都能想到的特殊之处是升学压力,但更重要的是,初三的你正处在自我认知急速变化的阶段。

在这个年龄阶段,你的身心发展和外部环境的互动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会遇到很多需要思考的问题,比如,“我是什么样的人”“我要做什么事”“我以后要成为什么样子”……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你就会进行自我探索和外部环境探索,从而实现“自我”的整合。你所提到的动力不足、觉得做事没意义等困扰,其实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探索不顺利的普遍现象,这恰恰说明你正在成长。

为了让你的成长少一些迷茫、走得更顺利,这里有三点建议。

第一点,从小处挖掘动力,向大处解释意义。

想干一件大事是好的,但这样的目标有些模糊,加上可能要很久才能实现,这就会导致我们的动机在完成这件“大事”的过程中逐渐减弱,过不了几天就没劲头了。这不是你的错,青少年时期,大脑前额叶皮质还在发育中,这是个负责计划、决策和自我控制的区域,它的不成熟导致了你更难做好计划、长期自我控制以完成目标。而没能坚持下来的经验又会进一步损害你的动机,于是就出现了你所认为的“恶性循环”。

了解了大脑的发展特点后,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既然长期自控太难,那我们就多设定一些短期目标、多给自己一些及时奖励嘛!

更具体地说,我们可以利用SMART原则来设定目标。SMART指的是具体(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实现(Achievable)、相关(Relevant)、有时限(Time-bound)。比如,如果你原来想做的大事是“数学提高20分”,就不如“这周我要学会5道原来做错了的数学难题”,这个目标非常具体,“5道”是可衡量的,“数学题”与你现在的目标息息相关,“这周”是时限。

把原来的“大事”分解成一个个这样的小目标后,我们完成起来就不需要那么多的自控力,完成的动力自然就足了,这就是“从小处挖掘动力”。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觉得这是小目标,要“向大处解释意义”。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人都砌了一天墙,路过的人问他们今天做了什么,一个人无精打采地回答“垒砖头”,而另一个人兴高采烈地说“我正在参与建造一座摩天大楼”。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解释水平”,越能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意义,解释水平就越高。研究发现,解释水平高的人自控能力更强。

所以,在完成一件事后,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提高自己对这件事的解释水平。如果今天你做对了一道较难的数学题,那你可以在心里夸夸自己:我正在变成一个更擅长数学的人!

第二点,在生活中建立秩序,培养仪式感。

第一点建议可以帮你增加动力,而建立秩序则可以帮你减少对动力的需求。每天吃饭、上课等行为,其实不需要我们花费太多动力,因为这已经成了我们的日常习惯。建立秩序并不意味着你要把生活安排得一丝不苟,而是在日常中找到一些简单的规律就好了。比如,每天固定时间起床、安排学习时间等,形成习惯后,大脑就会自动开工,减少决策疲劳。

不过,即便对动力的需求减弱了,我们仍然是需要动力的,而培养仪式感就是为了这个。仪式不必复杂,可以是周五晚上看电影,或者每个月末给自己一个奖励。这些仪式能激活大脑的奖赏系统,给你带来动力。

第三点,向外部寻求督促,也是动机好来源。

前两点建议都需要你自己努力,但其实你提到的“给别人做事时才有动力”也可以成为你的有力工具。

对你而言,寻求志同道合的同学、朋友一起制定、完成目标,在过程中相互鼓励和监督,也许格外有用,你也可以让家长参与监督你的目标完成情况。不论是内部动机还是外部动机,只要对你有用,就是好动机;无论是你自发做的,还是别人督促你做的,只要让你有收获,就是好行动。

希望这三点建议,能帮你更顺利地度过这段“生长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