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 年年底,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临河县。按照当时的政策,刚来的大学生先要到农村劳动一年。
有一天拉着风箱烧火时,我在灶台上发现一本已经撕去封面、准备引火的旧书,是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这本书堪称经典,是中国修辞学的开山之作。作者更是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的翻译者。我如获至宝,从头到尾细读多遍,还做了笔记、摘抄。这本书对我日后的写作和工作帮助很多,有两个小故事,可证其经典的作用。一是书中谈到一个观点。修辞学有两大分野。一是消极修辞,强调客观性,概念准确、逻辑严谨、语言朴实,如应用文;二是积极修辞,强调主观的情感,生动、夸张、浪漫,如文学作品。劳动一年之后我即参加新闻工作兼文学创作,再未有变。未想到30 年后中国新闻界出现一股“消息散文化”的写作思潮,一些权威人士也表示支持。大约是觉得新闻枯燥,不如文学好看,就向散文化寻找出路。当时我已在新闻出版署工作,报社请我写一篇文章。我即祭起陈望道先生关于修辞两大分野的法宝,指出新闻的本质是信息,属消极修辞;文学的本质是艺术,属积极修辞。两者不可混淆,否则新闻将失去客观性,新闻将不是新闻。从此一锤定音,复归平静。书到用时方知好,经典一句抵千军。
二是本书在论述文章风格时引了一篇例文,是日本作家高山樗牛的散文《月夜的美感》,由20 世纪30 年代文化名家夏尊先生翻译。文字之美当然主要是译文的功劳,但原作罕见地用逻辑思维的推理方法书写形象的美感,生出奇效。比如,他先说月亮的颜色为青色,又层层解剖青色从而得出月色的美。我当时为之心动,在土炕上将它手抄于本子上,反复诵读。在创作实践上,我仔细研习此法,先是写了一篇散文《夏感》很快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沿用30 多年。但我心犹未甘,唯恐此法失传,继续深耕,于2018 年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线条的美感》,随后被选为2020 年的高考试卷(天津卷)。其时距我于乡下初读此书已经过去了52 年。
冷炕上偶读一本书,半个世纪不能忘。
(摘自2024 年5 月9 日《北京日报》,蝌蚪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