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听说过水下摄影师,拍水下婚礼、水下舞蹈等都已经是家常便饭……但是,如果潜水深一点呢?在水下深海拍摄的人,被称为“黑水摄影师”。与捕捉日光的摄影师不同,黑水摄影师将暗夜视为主战场。黑夜的海洋,发生着地球上最大规模的动物迁徙——许多海洋生物,特别是深水生物会在夜间浮到浅海觅食、活动,当日出时,再回到深海中。作为黑水摄影师,张帆的目标是悬浮在海域的表层,把镜头对准乘潮水而来的“精灵”。
游向海洋深处
1995 年出生的张帆从小就喜欢海洋生物,两岁时跟着父母搬家到海南,童年时代,他最喜欢做的事情便是到海边捡贝壳、鱼虾,那些惊艳的造型和美丽的色彩让他沉迷。
大学报考志愿,张帆选择了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插图艺术和书籍装帧专业。大学生活对张帆的审美建立、构图和光影的运用都有极大的帮助。他还学习了摄影,并拥有了人生第一台单反相机。无意中,他接触到一本关于水下摄影的画册,从此对水下摄影心生向往。
大学毕业后,张帆尝试了几份工作,都不太满意,最终选择做水下摄影师。
一开始,张帆并不擅长潜水,只是拿着二手小相机或是7D 相机套一个防水袋,咬着一根浮潜的呼吸管就下了水。浅海的海水很清,拍水生生物并不难,其间他很幸运地赢得“海南国际旅游岛”摄影大赛的最佳生态奖和最佳景观奖。
很快, 他就不满足于此,想去海里更深的地方,拍到更多水下生物。于是,张帆开始学潜水,以潜水员的身份拍摄瑰丽的海底世界。由于拍摄水准高,张帆很快出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向他约稿,中国科学院邀他参与拍摄记录长江江豚的水下影像……
2016 年,张帆进一步向海洋深处探索,开始专注于黑水摄影。黑水摄影由美国摄影师约书亚· 兰布斯于20 世纪90年代初提出,主要指在夜晚通过灯诱,把生物吸引过来,摄影师悬浮在海域表层进行拍摄。
当时,黑水摄影在国内还是一个很新的词,张帆第一次去菲律宾尝试黑水拍摄,甚至没有完整的操作方案。他第一次进入黑水拍摄,感觉跟航天员一样,是一种半失重的状态,周围一片黑暗,浮游生物会发出点点的星光,像繁星一样,非常美好。
在海洋寻宝
黑水摄影就像寻宝,下水之前,没人知道当天能遇到什么。在菲律宾阿尼洛见到毯子章鱼时,张帆激动坏了。平常只有去深海才能见到的物种,此刻正静静地张开“毯子”,优雅地舞动在离水面仅有5 米的地方。那时张帆已经潜水80 多分钟,几近结束,但为了多看毯子章鱼两眼,他一直追着它,直到氧气不足。
许多海洋生物的幼体看起来与成年后大相径庭,它们通常拥有绚丽夺目的色彩,身躯也几近透明,或者闪闪发光,看起来就像幻想世界里的生物。张帆遇到过一条雪振袖鱼的幼鱼,它几乎是静止的状态,缓慢摆动鱼鳍时,像优雅矜持的女子,轻轻甩动水袖。用张帆的话说,相遇的那一刻如烟火般华丽,也如烟火般短暂。
拍摄久了,张帆慢慢了解各种浮游生物不同的习惯,懂得怎么为它们拍出好看的照片。如果生物害怕散光,他就用一束柱状光往上打,让它们呆滞地停在那儿。有时为了照顾生物的“脾气”,他还会关掉所有光源,只用红光拍摄,因为绝大部分的鱼和虾蟹都对红光比较不敏感。
有一次,张帆听说朋友在阿尼洛拍到了奇特的十足目幼虫,立马买机票飞过去,拍到了一张结构完整的照片。找专业人士鉴定,对方只给出了保守的答复:十足目幼体。好不容易在日本著名黑水摄影师的画册中找到了相似的图片,物种介绍却赫然写着:种类不明的深海底栖虾类幼生。
这并非偶然。很多黑水生物,不仅是他第一次看到,也是人类第一次看到。在采集不到标本的情况下,专家们也难以鉴别。
搜集心目中的大海
这些年,张帆致力于通过镜头向人们展现海平面下美丽的世界,积累了无数珍贵的影像资料。
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不知疲倦的。张帆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晚上七八点钟去拍摄,早上五六点钟回来,他每天都很兴奋,因为太多东西没有见过,太多东西想要去记录。如今,在黑水中遇到一些特殊物种时,张帆的心跳仍然会加速。
特殊的一天很快就来临。2023 年2 月,张帆前往菲律宾阿尼洛海域,在取景器里,他第一次看到了活生生的七腕章鱼(异夫蛸)。这是一只较大的未成年个体,体长在20 厘米左右,这种远洋深海章鱼所生活的海域最深可达8000 米以上,成年后体长可达20 多米。
当时,张帆已经逼近了他拍摄的最大深度,因此当它游向更深处时,他有些犹豫,目送它走远。结果它往下游了几米之后停了下来,张帆重新开始缓慢靠近它。这时它突然间将触手打开,绽放成一朵花的形状。张帆曾多次在纪录片中看到深海章鱼摆出类似的姿势,但是从未想过能够在自己的取景器里看到这样的景象。他激动得双手颤抖,连拍了许多张照片。
现在,张帆被誉为国内黑水摄影第一人,还出版了国内第一本黑水摄影集。他希望将自己的作品展现给更多热爱海洋、热爱潜水、热爱摄影的人,让更多人了解这个蓝色星球的水下世界,也希望这种热爱能够让更多人的力量聚集起来,保护这片蔚蓝世界。
(摘自《风流一代·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