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是德国的一名平面设计师,他总能找到聊天的话题,所以如果你想找人参加聚会,那他会是最佳人选。与此同时,他也喜欢独自待在家里,享受一些安宁和平静。
贝尔正好符合中间性格(ambiversion)——他并非彻底的外向型(extroversion)或内向型(introversion),他并不属于我们常说的“e 人”和“i 人”,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一般来说,我们会认为i 人从独处中获取大部分能量,而e 人从与他人的互动中获得能量;i 人更容易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压力,而e 人会享受他人的陪伴。但对贝尔来说,这些情况不是绝对的,有时他与别人在一起时会感到舒适和放松,但在另外一些时候,他也会为社交感到紧张。
贝尔并不是个例。柏林洪堡大学研究者延斯·阿森多夫表示:“90% 的人都介于内向型与外向型之间。那些偏外向的人也会喜欢独处,内向的人也会与他人互动。”换句话说,大多数人可能都是“a 人”。
那么“a 人”这种中间性格有什么好处呢?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亚当·格朗在研究中发现,在企业的客服中心,中间性格员工的平均销售收入高于外向型或内向型性格的同事。这些中间性格的人更能适应不同的沟通对象。他们热情而自信,足以让人信服——但不会表现出过度兴奋的状态。相反,他们会听取顾客的意见,并站在客户的角度考虑。
同时,也有一项研究发现,与外向型学生相比,生物专业中内向型和中间型的学生在学术上通常表现得稍好一些。中间型的人可能结合了两种极端性格的特点,他们可以像内向者一样专注于学习,但又能像外向者一样与同学社交。
尽管对中间性格的赞誉颇多,但相关的科学研究相对匮乏,目前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明显的内向型或外向型性格上。原因之一可能在于,按照定义,中间性格通常没有特别显著或令人难忘的特征。但忽视中间性格的人可能会带来问题。
如果人们不理解中间性格的存在,就会将自己和他人简单地归类为极端的内向型或外向型。这样的话,他们可能更加确信性格是天生的,并且是僵化不变的。人们因此会失去对人类复杂性的认识,而每一个人几乎都充满了相互矛盾的性格特征。
而且,性格并非一成不变的。一项关于152 项纵向研究的分析发现,我们在内向—外向等性格维度上的定位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人格特质确实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趋于稳定,但直到50 岁之后才会达到最稳定的状态。
无论一个人是什么性格,最好的选择是强调他们性格中积极的一面。心理学家的建议是“如果想要快乐,你首先应该接受自己”。
贝尔就是一个例子,他很高兴自己既不是极端的“e 人”,也不是极端的“i 人”。在工作中,他可以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他和6 个兄弟姐妹一起长大,直到11 岁才有自己的房间,所以他习惯于被很多人包围。然而,贝尔仍记得小时候他是如何努力为自己寻找独处时间的。当家里人忙于其他事情时,他就会带狗狗一起散步。如今,当他想要一些独处的时间时,仍会选择亲近大自然。“我不太关心自己到底是什么人,我最关心的是能不能随性自在地生活。”他说。
(摘自“环球科学”微信公众号,萝卜叶子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