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你的职业规划谁决定

高考过后进入惯常的志愿填报争论季,看到一直以来舆论为“报不报新闻”“报什么专业”争得面红耳赤,真为孩子们感到担心。观点如此尖锐对立,每个专业都有铁粉,每个专业又都有坚定的反对者,到底信谁?争论并不是坏事,真理越辩越明,但对于刚从应试刷题中抬起头来、一脸茫然的高中生来说,撕裂的争吵、情绪的口水,可能只会让他们更加迷茫。

报不报法学? 报不报化学?报不报中文?观点截然对立。一个高中生,如果没有经受过职业规划教育,缺乏清晰的专业方向判断,不知道自己的兴趣适配大学哪个专业,很容易在这种舆论争吵中迷失。毕竟,这些讨论并不是“以考生为中心”,而是夹杂着太多的社会偏见、过来人的厌业情绪、流行的专业鄙视链。选专业这种人生大事,绝不能交给这种口水,也不能交给专业宣传片中自我美颜的鸡汤。

相比“报不报新闻”“报不报法学”“报不报哲学”引发的撕裂和纷争,我更关心的是:临到填报志愿,才开始关心这样的问题,将自己的职业选择交给“他人的脑袋一拍”,也太随意了。这种争论暴露出一个重要问题,我们的学生缺乏应有的职业规划教育。人生的路关键就那么几步,“选择什么专业”这种大事,早就该有一个清晰的方向,不应以他人为导向。其实,2017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就明确了高中教育的新定位,即“三适应一奠定”:促进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适应高等教育,适应未来职业,奠定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惜,应试惯性过于强大,“适应未来职业”的美丽设想并没有得到贯彻。

想起一个女孩, 钟芳蓉,几年前,她以文科676 分的成绩考上北大考古专业,震动了大半个考古界。很多人特别不理解,这么高的分数,为什么要报那么冷门的、清贫的、未来工作会很辛苦的考古专业?没有那么多“为什么”,这就是她的喜欢,她一直关注考古,充满好奇,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有很清晰的定位。所以,她没有问“676分可以报北大哪个专业”,果断选择了让人“意外”的考古。

小钟同学的选择,让我们看到一个有主见的灵魂追逐自己热爱之事业的自由模样。当然,考古未必是其“最终热爱”“最终选择”的事业,人在每个阶段的想法不一样,也许历尽千帆之后,她又发现了新的热爱,但她起码在这个重要阶段敢于自主地做出判断。当然,把就业和“养活自己”放在最重要位置,一样值得尊重,只要是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而不是人云亦云的盲目跟随就可以。

可惜,高中后、大学前阶段,这种有清晰发展方向和主见的同学,并不是太多。

不只是中学生,甚至进了大学,职业规划教育仍然是空白,仍然是他人导向,本科是不是找不到工作?是不是必须要考研?很多人刚进大学,就跟别人一样,把保研、考研当成奋斗目标,让本来丰富多彩的大学“高中化”,将“旷野”变成了“轨道”。什么叫“卷”?就是没有自己的方向,总在跟随别人的方向。

新闻专业不值得学引发讨论后,看到有个孩子依然选择新闻,非常感动。不是因为这个孩子不听网红“劝”,而是他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在了解这个行业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而且他在读书中也意识到,大学存在的意义,并不全是为了找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完善和价值观的培养。

在职业规划方面,有些国家值得我们学习。比如,瑞典规定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为学生安排6 至10 周的工作生活定向实践。实践的方式是:低年级和中年级学生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参观工矿企业,而高年级学生要被安排到某工作岗位工作一两周;每个学生必须熟悉制造业、商业、社会服务等;至少有3 种不同的就业部门。德国中小学除了在学校的专用教室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外,还让学生到企业实习三个星期。

有了这样的职业规划教育,就不会到进大学前才问“我应该选什么专业”,可能就不会把就业和赚钱当成“选专业”的唯一指标。决定一个人前途的,永远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努力,而不是某种专业身份。没有什么专业带着必然赚钱的基因,也没有哪个专业可以保证你必然找到好工作。所谓热门和赚钱,只是一种世俗的成功学在短时段的数据统计中制造的幻象,这种统计中根本看不到人,忽略了个体的努力及个体的巨大差异。计算机和金融专业里,一堆退学的人,一堆在游戏中成为废才的人,也有一堆找不到工作的人,专业应该背这锅吗?今天热门的专业,四年后可能就是冷门了,今天在统计数字上赚钱的专业,四年后可能就不行了。专业的“冷热”不断在变,而对人才的判断标准不会变。有了自己的职业规划,热爱一个专业,那就果断去选择,没什么比这个更重要了,热爱是成就一个人最好的内驱力,带着热爱去追求,初心有处安放,可以走得更高,更远。

想起一个著名的“麦穗命题”:苏格拉底的3 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苏格拉底带他们来到一片麦田,让他们每人从中选一支最大的麦穗——不能走回头路,且只能摘一支。大弟子刚走了几步便迫不及待地摘了一支自认为最大的麦穗,结果发现后面的大麦穗多的是;二弟子一直左顾右盼,直到终点才发现,前面最大的麦穗已经错过;三弟子把麦田分为三份,走第一个1/3 时,只看不摘,分出大、中、小三类麦穗,在第二个1/3里验证是否正确,在第三个1/3里,选择了麦穗中最大最美丽的一支。

选择专业,也是在找“最大的麦穗”,试错成本很高。随便听人忽悠几句就“报”或者“不报”,那是大弟子;犹犹豫豫错过最好的,那是二弟子。科学理性决策, 要向三弟子学习,获得可靠信息,进行验证分析,再作决策。有自己的规划和主见,才能避免鸡汤和口水的干扰,避免“被人一棍子打晕”!

(摘自“吐槽青年博士”微信公众号,萝卜叶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