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为什么可“上”可“下”

古诗词中有“下扬州”和“上扬州”两种说法。隋炀帝杨广让“下扬州”成为一个著名典故。杨广曾三下扬州巡幸,还留下了《泛龙舟》诗:“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

更早的有关“下扬州”的诗词,是南朝时无名氏的《那呵滩》:“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弯。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送情郎下扬州,是一种较常见的抒情模式。

到了唐代,写“下扬州”最著名的无疑是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妙笔,对“下扬州”的流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后人的诗作中,“下扬州”也是一件风雅之事。如“回首荆南天一角,月明吹笛下扬州”“春风吹船下扬州,夜听笛声江月流”……

上文列举的“下扬州”作品,以行路、送别、寄远居多。用“下”字,因为古代从中原一带到扬州,是“下水船”,顺流而下。

“ 上扬州” 源自唐诗。“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把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三者合在一起。

十万贯,在古代泛指发大财。骑鹤,与道教的成仙飞升有关。鹤在古代文化中被认为是长寿、优雅、吉祥的象征,仙人多骑鹤,因此骑鹤有超尘出世之意。而“上扬州”,则是很多古代读书人的梦想。自古以来,读书人的愿望就是做官,如果能在富足的好地方做官,更是求之不得。扬州正是人间乐土。因此,多金、成仙、做官,是这句诗描绘的人间美事。

从宋代起,“上扬州”乃成一典故,时兴起来。在雅士的眼中,“上扬州”或许俗不可耐,于是有人反其道而用之,如南宋欧阳守道的《题兴善院净师月岩图》,“人言腰钱骑鹤上扬州,何如岩中月下从僧游”。金元名臣耶律楚材在《蒲华城梦万松老人》末尾云:“撇下尘嚣归去好,谁能骑鹤上扬州?”径直指出“上扬州”乃空幻迷梦。

文人墨客用扬州典故,有虚实之分。用“下”抑或“上”,要视情况而定。但凡表达升官发财、享受人生,或追求升天得道的,多把十万贯、骑鹤和“上扬州”联系起来,这往往是精神上的虚指;而真的要去扬州(包括送别),或由杨广巡幸扬州抒兴亡之感,则用“下扬州”居多。再从情绪言之,“上”有着逆流的刚劲、昂扬的憧憬,而“下”则多喻示顺流的缠绵、离别的伤感。

(摘自2024 年3 月15 日《解放日报》,佟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