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丢了

作者:鲍小东 胡清 来源:读者校园版

  “因为蒙上眼睛,我第一次听见脚踩落叶的声音,才知道树干是那么粗糙。”一位母亲兴奋地说。她身处寂静的山中,距离福州市区约十几公里。这里树木繁茂,环境清幽,虫吟漫山遍野。2011年8月13日至2011年8月14日,福州乐享自然工作室在这里开展了“亲子自然体验”活动。

  “乐享”是一家商业机构。虽然本次活动注定亏本,但他们乐观地认为,这是一个前景较好的商机,因为现代城市儿童普遍存在“自然缺失症”。

  “自然缺失症”并非一种病,而是描述现代人与自然的割裂越来越深的现实。在对“自然缺失症”研究较早的瑞典、日本等国,人们患“自然缺失症”的比例相当高,在中国可能更为严重。

  城镇吞没荒野

  10岁的李莲(化名)第一次离开父母,和陌生人住在山里。

  就在前几天的某个早上,她的父母还在探讨着一个话题:人的社会属性越多,就越浮躁,需要用自然属性来平衡,所以人要不时回归自然。

  但人们回归自然的成本越来越高,因为乡村、荒野逐渐被城镇吞没。而且,现代城市建设均以人为中心,“去自然化”十分严重。

  导致“自然缺失症”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生活方式的改变、安全意识的强化等等。

  现代儿童已经被电视、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包围。在做一次环境教育的活动时,“自然之友”环境教育负责人胡卉哲发现,一个男孩参加活动没多久就大喊没意思,要回家玩电脑游戏。而他的爸爸在等他的时候,一直在用手机打游戏。

  另外,出于安全的考虑,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对孩子的户外活动持谨慎态度。

  缺失了自然

  如今,在进行环境教育时,胡卉哲发现,面对大自然时,孩子们表现出陌生和恐惧,不习惯粗糙的东西;看到虫子就会尖叫;对生命很淡漠,看见蚂蚁就想踩,随意摘树叶,等等。

  林耀国在台湾做环境教育的过程中也发现,孩子们冬天怕冷,夏天怕热、怕累、怕湿、怕蚊子等等,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差。

  还有研究表明,儿童患多动症、自闭症等都和自然缺失有一定关联。针对这些病症,医生一般会制定家庭户外活动计划,增进父母与子女间的交流,结果病情会有明显改善。

  李莲的妈妈刘洁(化名)很早就认识到自然教育的重要性。在李莲6岁时,妈妈带她到福州的森林公园游玩,公园里所有的树木上都有标签,那时候,妈妈就决定每周都带她去那里玩,教她认识那里的树木。但因为工作繁忙,路程较远,最终没能实现。

  2011年3月,她们参加了一次观鸟会,刘洁从观鸟镜里看到一只优雅的白鹭,她自己首先兴奋起来。她在这座城市生活了一二十年,第一次发现身边竟有这么美丽的鸟。由于有观鸟会的老师讲解,女儿对自然的兴趣也由此被激发。

  此后,她们便经常参加观鸟会,并通过观鸟会接触到乐享自然工作室。“乐享”从2010年8月份开始正式运作,每个月举办两次活动。

  体验式教育

  在成都,黄智勇的妈妈曾经也一度发愁。周末,她只能带他去图书馆、公园,或者和几个朋友一起自驾游,去“农家乐”喝茶、打牌。但这些并不适合孩子。2010年,经朋友介绍,她带着儿子参加了“自然探索”科学营,这个组织更强调在自然中进行科普教育。

  即使在台湾,也是在最近两三年内,因翻译了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的《林间最后的小孩》,人们才开始关注“自然缺失症”现象。

  “不过,我们很早就开始做儿童的环境教育了,环境教育包含自然教育,并且80%的活动是在户外开展的。”林耀国说。

  “所谓自然教育,应该是把人放到大自然里进行体验式学习,是为保护自然而学习,而且向自然学习。”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副教授黄宇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认识自己的‘生态位’。自然教育恢复人与自然的天然联系,使人不被异化。”

  林耀国称,环境教育应当从孩子抓起,由此,建立人与自然的连接,培养他们从小热爱自然,只有热爱自然才会保护环境。他举例说,一个小孩在一个水泥地缝隙里发现了一只蟾蜍,不久再来这里,他发现这个缝隙被填补起来了,他非常着急,担心那只蟾蜍无地可住。“一旦把动植物当做朋友,他就不会再去伤害它们,这就达到了环境教育的目的。”

  应试教育的压力

  在大陆,知识带有越来越强的功利性,人们更注重应试教育。而这可能是环境教育的一大障碍。

  “其实,孩子们周末都没有休息时间,从幼儿园开始就上各种兴趣班,小学要上辅导班。”胡卉哲说,“即使参加了我们活动的孩子,也是临时把别的辅导班推掉,或者上午参加我们的活动,下午去参加别的活动。”

  即使走进大自然,他们也是以学习为主要目的。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每年接待五六十万游客,其中学生团体只有五六百人。其科普教育组负责人王西敏发现,如果安排孩子们和科学家一起做实验,家长们会很高兴;如果是带领孩子穿越雨林,观鸟、看花,家长们就会觉得上当受骗了。有一次,讲解员在开场白时说,孩子们要放下纸笔,开心地玩耍。有家长立即找王西敏投诉说:“我们不是让孩子们来玩的,而是让他们来学习的!”

  王西敏认为,只有知识的灌输,而无直接的体验,孩子们对自然仍会一无所知。他说:“孩子们都知道蜂鸟、大熊猫,却无人关注身边的动物。如果对身边的动物都不关心,那么如何保护大熊猫呢?”

  虽然刘洁认识到自然是关乎幸福的重要指标,但在面对那些把孩子塞进各种辅导班的家长们时,她十分纠结。因为她的孩子也要面临升学的压力。

  环境教育缺失

  主流教育里并非完全缺失环境教育的内容,但因缺乏直接的体验,并不能对孩子们的情感、性格塑造有所帮助。

  早在2003年、2004年,教育部就先后印发了《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但实际执行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而其他配套措施,如环境教育的师资培训等等也都没有。

  曾经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环境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王西敏又称,美国的中小学课程设计中都鼓励户外体验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每学期,中小学学生都要到环境教育机构接受环境教育。

  而在中国,环境教育则更多由刘洁这样的家长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