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茂锦:在平凡中寻味,于无声处绽放

我的家庭很普通,但作为普通百姓,我们勤奋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也会从自己身边的邻居、社区开始,做到能帮就帮,该管就管,传递温暖,担起公民的责任;也希望通过言传身教将正确的价值观念传递给孩子。

“小家”与“大家”命运与共

作为老北京人,我始终未曾离开过胡同,一直被北京文化氛围包围着长大。我能特别深刻地感受到,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国家的规划与支持。在我的印象里,我们所在的前门地区不少会馆经历了风雨飘摇,和大杂院没什么两样,有的甚至还会被占用为一些单位的办公地点。但是随着国家对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政策体系的完善,以及经济实力的增强,这些会馆都被修缮了出来,旧貌换新颜。

此外,多年以前我所住的这片胡同,头顶全是各种电线网线,杂乱无章,既挡住了蓝天,也存在安全隐患;另外,地面曾是土地,每到下雨天道路就变得坑洼泥泞,根本无处下脚。后来虽然铺上了沥青,又改成了砖地,还是不太理想。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在2017年的时候,这些胡同迎来了一次彻底的大改造:架空线全部入地,所有的地面都重新铺上了花岗岩石材,路边也装上了老北京样式的木质路灯。身处其间,我越来能感受到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舒适,也能感受到北京胡同重新焕发出了自己独特的魅力。后来,胡同的改造逐渐向院落里面推进,我们所生活的小院在经过重新设计后也改头换面,焕发出别样的风韵。在这过程中,我都带着家人积极参与,支持政府和社区的一系列政策,积极参加我们社区的“小院议事厅”,建言献策,也帮忙和左邻右舍沟通。

每一个家庭都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只有当小家安定了,国家才能更和谐,也能更专注于更大的发展。同样国家的强大也会福荫每一个家庭。我们的小院可以说是北京文化的一个细胞,倘若没有国家的政策、政府的执行、社区的落实,这个细胞可能会逐渐消亡,北京的胡同文化也就名存实亡了。

幸福来源于家庭中的每一个人

幸福来源于家里的每一个人,我们身处同一屋檐下,只有当大家都努力发光,才能照亮整个家庭。

夫妻的相互扶持是基础

夫妻无疑是家庭中的核心成员,一个家庭幸福的根源莫过于夫妻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因为只有当两个人相互扶持,才能将整个家庭维系得更加紧密。在我看来,这是幸福的基础,也是关键。而且夫妻之间的彼此尊重也同样会给孩子带来正向引导,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不求一致,但求理解

日常生活中,磕磕绊绊的矛盾难免偶有发生,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跟家里人念叨这么一句话:“不求想的一样,但求相互理解。”因为家里每个人的脾气秉性各不相同,那么在发生冲突以后,顺畅的沟通无疑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因此我们需要学会认真地聆听对方说话,只有尊重个性,相互包容,才能让幸福感提升。

一群人发光才能照亮整个家庭

家庭的幸福来源于家里的每一个人,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想着为对方做些什么,家就会温馨美好。就像我们作为父母,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而作为子女,也要了解父母的需求。当我们都学着为对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时候,每个人都成了一束光,共同照亮了整个家庭。

同样,除了关注自己的家庭外,每个人也要为社会做一些贡献。比如说当左邻右舍遇到困难的时候,要能够热情地伸出援手;当社区有需要的时候,要积极地支持和参与,我认为这是让家庭感受到幸福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

爱的教育,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

我的家庭很普通,虽然没有对社会做出过突出贡献,但是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希望能通过言传身教将正确的价值观念传递给孩子。

用爱心影响孩子

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我始终认为爱心教育是他们成长道路中不可或缺的一课。在这一点上,我和爱人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着他们的。

这些年来,每当有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我们总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向这些地方捐款捐物。此外,我们家附近会有一些服务人员,他们负责胡同的安保以及卫生工作,每天都非常辛苦。春节的时候,很多人因为工作要留在北京,我们看在眼里也很是心疼,所以总是向社区建议,让这些人到我们家来包饺子、一起过年,让远离家乡的他们能感受来自北京胡同的温暖。

胡同附近也有不少流浪的小动物,我和爱人也经常照顾它们。久而久之,孩子也学着我们的样子,总是能很自觉地帮助身边的人,用爱心温暖着这个世界。

爱国意识要落到实处

每个孩子的自身条件不同,就跟人有高矮胖瘦各不相同一样,因此在孩子的培养方面,我们也是根据孩子的特点来培养,不揠苗助长,更注重他们的兴趣和自身条件。但爱国教育一直是我们家非常重视的一项教育,而且我觉得,爱国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要从细微之处着手,引导孩子做到言行一致。比如我就经常和孩子们回忆以前的生活,也和孙辈们讲述我小时候的苦日子,引导他们在与今天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对比中,感受到祖国的日益强大,并由心底产生出一种自豪感、满足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