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科技的进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给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日益成熟与普及,它不仅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也悄然改变着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和成长环境。作为父母,如何把握好教育的方向,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成为了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当手机“遇”上考试,往往会引发一场家庭大战。任何时候,父母“一刀切”的处理方式都不是良策。
案例回顾
小风6年级了,开学的时候跟爸爸妈妈申请了一部手机,一来可以自己找些学习资料看,作业打卡也可以自己完成;二来也偶尔会跟同学聊聊天,看看视频,打打游戏。
临近期末考试,怕小风影响考试,爸爸妈妈就把他的手机没收了。小风觉得学业压力有点大,除了学校布置的内容,妈妈也安排了很多习题。小风觉得复习考试也需要放松的时间,就算是大人上班,下班也要休息的,手机是他进行精神放松最重要的“武器”。于是他找到爸爸妈妈,希望可以拿回手机。结果没想到他们却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爸爸妈妈主张考试前要静心,认为刷短视频、打游戏都会上瘾,会占用复习时间,考试前必须把手机没收了,这样才能让他集中注意力复习功课。小风哭着说自己复习功课已经很累了,作业怎么写都写不完,自己现在头晕脑涨,学什么都学不进去,再不让玩一下手机,更是什么都记不住了。
专家点评
没收手机就是万全之策吗?
在数字化时代下,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孩子们来说,手机不仅是必备的通信工具,更是学习、娱乐的重要平台。然而,当手机“遇”上考试,往往会引发一场家庭大战,就像案例中的小风和他的爸爸妈妈那样。
父母没收手机,似乎是防止孩子分心,保证考试成绩的“万全之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没收手机确实能够减少孩子分心的可能性,让孩子更加专注于复习。毕竟对于部分缺乏自律的孩子而言,刷短视频、打游戏等容易让他们深陷其中。然而,像小风这般面临巨大的学业压力,也确实需要适当地放松身心。父母“一刀切”的处理方式可能并不是良策,关键在于权衡孩子学习与使用手机之间的关系。
学会科学“刷手机”
其实,很多研究表明,刷短视频无法让我们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放松,甚至还会越刷越疲劳。在刷短视频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觉得得到了放松,但其实这是一种“假性放松”。因为短视频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对大脑的刺激,一旦刷得时间长了,我们就会产生一种疲惫感,对于其他对大脑刺激没有那么明显的事情更是提不起兴趣,只有再次刷起短视频,才能找到那种快感,所以往往会欲罢不能。
所以,如果孩子希望在考试前借助手机放松,我们做好科学规划再让他使用至关重要。
严格限定使用时长是基本要求,防止孩子过度沉迷;
精心筛选内容是关键,避免接触过于刺激或容易上瘾的内容;
制定适当奖励规则是重点。父母可以和孩子约定在完成特定学习任务后,可获得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以此激励孩子高效学习,同时培养其自我管理能力。
总而言之,父母不要认为科学使用手机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时代不同了,父母的正确引导在孩子使用手机的过程中必不可少。
寻找手机替代品
故事里,小风的诉求其实是希望在紧张的复习阶段得到一些放松,那么爸爸妈妈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结合自己或者孩子的兴趣特长,通过替代性活动,让孩子既能得到身心的放松,又能放下手机。
爸爸妈妈可以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有捧着手机不舍得放下的时候?但是一旦放下了手机去户外,或者进行了运动,都会有一种“重新呼吸”的感觉,身体也会很舒服。所以,跟孩子一起动起来,无疑是极佳的选择。
比如,我们可以带孩子悠闲地漫步于公园小径,也可以挥拍上阵来一场对决,这些运动都能让孩子在释放压力的同时增强体质。此外,一起去图书馆、进行手工制作、参与志愿服务等活动同样具有减压作用且富有意义,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和文化底蕴,让孩子体会到生活的乐趣与价值。
父母的角色不仅是规则的制定者,更是孩子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和支持者。数字时代,有了父母的合理引导和监督,才能让孩子科学地使用手机,不仅不再会影响学习和考试,还能让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受益。
特约专家
方增泉,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未成年人网络素养中心主任。
主编《写给青少年的互联网通识课》《青少年网络素养项目式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