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地设计假期学习计划

假期确实是一个好的学习契机,但这个契机并非单一地以提高学习成绩为目标,而是应该以提升孩子的学习力和学习计划性为目标。想要实现这个目标,父母就要先做好理性的计划。

马上要放寒假了,不少父母希望借助假期让孩子在学习上查缺补漏、做好预习,以便能在新学期开始时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但是假期结束,我们经常会发现,当时美好的想法完全没能实现,甚至孩子的寒假作业还没有完成,于是便开始恼怒、焦虑,自责的同时也免不了对孩子一通训斥。结果,孩子带着对学习的厌恶和恐慌进入了新学期。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要学会从假期开始,就做好理性的设计,帮助孩子在假期中有玩有学,张弛有度,既能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也能得到充足的休整。

1.能学习的时间有多少?

寒假共计:35天

过年:8天(大年三十到初七)

外出旅行:5天

兴趣班:6天

其他:4天

可用时间:35天-8天-5天-6天-4天=

这样分析完,我们会发现,其实寒假并没有很漫长,能用来完整地进行学习的时间并不多,只有13天。

2.哪些场景适合完成哪些学习任务?

比如我们在旅行中,不可能让孩子完成常规的学习任务,但可以抽空完成一些阅读、英语听力任务等,过年期间,可以坚持运动,也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阅读或背诵方面的学习。而完整的13天时间,也要合理地规划时间,除了完成学习任务,也一定要给孩子留出户外活动和放松的时间。

具体性

我们为孩子设计的假期计划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空泛的。比如“补知识”这个目标就很空泛,而“把上学期的数学公式都整理一遍”就是一个具体性的目标。

可测量性

可测量的计划会让孩子对目标更清晰,做到心中有数,也能帮助父母更好地衡量计划完成的情况。比如“复习上学期的生字,每天听写一个单元”这样的计划就是可测量的。在这样能的基础上,再去和孩子讨论如何达成,允许他有自己的节奏,我们考量的是目标最终是否能达成。

可达成性

计划的目标可以略高于孩子现有水平,让孩子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达成。如果目标设置得太低,起不到帮孩子提升学习力的作用;如果目标设置得太高,孩子畏难情绪严重或者一直有挫败感,反而会对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产生负面影响。

相关性

保证寒假计划的目标与我们想让孩子提升的学习力相关,且要集中。比如我们想让孩子在书写上有所进步,或者增加一些计算能力,就要把练习或者复习目标与其保持一致,比如每天练字30个、做50道口算等。我们不可能用短短一个假期让孩子提升所有的学习能力,比如想让孩子把字练好,又想提升他的阅读能力,还想让他的英语口语水平也精进一下,最好在计算上也能更准确……“既要又要还要”的计划不仅会吓到孩子,也会让父母毫无成就感。

时间限定性

根据前面对时间的分析,要把计划分解到具体的时间模块中,比如听写任务放在有完整学习条件的12天里每天完成一个单元,3本书的阅读任务在旅行和过年时每天用半小时完成,听力练习用每天起床后的15分钟完成……只有对时间进行相对严格的限定,寒假的学习计划才能稳步推进,最终得以完成。

平时我们严格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是因为第二天还要上学,一旦孩子管理不好自己的时间,就会完不成作业,也耽误休息。随着年级的升高,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管理权,最终都要从父母手中逐渐交接到孩子自己的手里。越早让孩子学会自主管理,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也会更容易被激发出来。假期正是锻炼孩子学习自主管理的契机,因为时间弹性比较大,即使当天没完成学习任务,第二天也可以补回来;或者由孩子自由选择用哪个时间段完成计划内的学习任务,对此,父母可以适度放手,只要对照计划进行适当督促即可。但这里说的放手并不是“大撒把”,而是在一定的框架内允许孩子自行调整学习节奏。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孩子,父母必须做好督促和支持,才能让孩子做到有效利用寒假提升学习力。

专栏作者简介

田宏杰,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学心理博士,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理事,中国家庭教育学会标准工作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