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宝宝乱扔东西的最大误解,就是把他当作成年人看待了。所以,无论你多耐心地给他讲道理,用什么方式给他讲道理,他都不会『改』,最终的结果就是让自己发疯。如果,你换个视角看这件事呢?
镜头回放
餐厅里,一个1岁左右的孩子坐在高脚餐椅上,手里拿着一个玩具球。
第一回合:她冲身边的爸爸笑笑,把球扔在了地上。爸爸脸色一沉,默默地把球捡起来,放回到宝宝椅上。
第二回合:宝宝把爸爸刚放好的球拿起来,看了爸爸一眼,嘿嘿笑了一声,球又被扔到地上了。爸爸有点生气:“怎么还扔!不许再扔了!”然后爸爸弯腰捡起球,放回到宝宝椅上。
第三回合:宝宝拿起球,又冲爸爸笑笑,啪,把球再次扔到了地上,这回还扔得更远了点。爸爸大声说:“刚才不是说了不许扔吗?!宝宝听话啊!”他弯腰捡回球递给了宝宝。
第四回合:宝宝拿起球都没看爸爸,就毫不犹豫地扔了出去。爸爸的耐心被耗得差不多了,开始怒吼:“我不是跟你说不许扔了吗?!我说话不管用了是不是?!我警告你啊,再扔就别吃了,马上回家!”
第五回合:球在宝宝手里稍微停留了一会儿,但还是再次被扔到了地上。爸爸开始咆哮:“走!回家!这饭没法吃了!”
里程碑解读
看到宝宝在家扔玩具、扔食物,在外扔土块、推倒东西,父母总是忍不住去管。父母的理由是:这都不管,以后养成了坏习惯可怎么好?!而事实是,1~2岁的孩子乱扔东西的原因是,他走到了心理发展中的因果律里程碑。
有新发现了!
刚出生的婴儿会认为自己和世界是一体的,自己和身边的物体是一样的。随着大肌肉的发育,突然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可以改变其他物品的位置,自己和周围的物品也是不一样的,发现自己的动作和被扔出去的东西之间是有因果联系的,于是他新奇又激动,会反复尝试这些动作,就像科学家一样,一遍一遍地实验自己的“猜想”,一遍一遍地感受走到了成长中因果律里程碑而带来的愉悦感。
宝宝这样学习
动手
餐厅里1岁左右的宝宝就是在验证和实验自己刚刚掌握的因果律,她通过把球扔在地上来探索并学习一种物理概念:重力。这难道不是捣乱,而是学习?是的,这就叫学习,这就是宝宝的学习,不是故意跟父母对着干,而是忍不住地在“做实验”。
孩子的学习,尤其是学前儿童期的学习是需要靠自己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而获取结果的,而不是像中学生一样坐在课堂里听物理老师讲解知识点。
重复
这个阶段孩子学习的第二个特点是:重复、重复再重复。有时候,这个特点在父母眼里就是不听话、和父母对着干!
但是,宝宝反复尝试把东西扔出去,是因为他感受到了:同样的东西会因为出手力量不同,飞出去的距离也不同;不同的东西会因为重量不同,扔出去需要花的力气也不同。这些在父母看来无比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生活经验对孩子来说是全新的、神奇的,他需要一次次地重复实验、掌握、累积。把东西垒高再一遍遍地推倒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个在父母眼里看似无用的“破坏”行为,是孩子在另一种场景下演练因果律,是孩子大脑的空间感在发育。缺少了这段亲自动手实验与实践学习的过程,孩子长大后面对几何问题时,就很难把各种在纸面上的图快速在脑子里“立”起来、“转”起来。
发展与规则
孩子通过扔东西探索因果律的窗口期其实很短,我们对他在这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行为模式的理解、允许,会成为孩子将来敢想敢做、自信探索的动力。
难道完全不需要管教孩子这种乱扔东西的行为吗?他长大后会不会也这么乱扔?允许孩子实践因果律并不是不管,也不是纵容,正确的养育思路是从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规律为基础的,这也是家长需要了解儿童发展里程碑的意义。
阶段性允许
确切地说,1~2岁的宝宝出于探索因果律而扔东西,和其长大后的不良行为或者有可能进行危险的高空抛物是没有关系的。相反,不少孩子长大以后才乱扔东西,很可能是因为他小时候对空间的探索欲被遏制得太厉害了。简而言之,结论是在确保安全以及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就让孩子扔呗!
看到需求
如果孩子扔东西并非是出于探索,而是在发泄情绪,那么父母可以做以下两步:
● 第一步,制止行为,可以直接用抱住的方式让孩子停下来。
● 第二步,让孩子用语言把情绪或为什么扔东西表达出来。比如说,父母可以问一个具体的问题:“你刚才扔东西的时候,小脑袋里在想些什么呢?”
心理学界有一句话:“能够说出来的问题,才是有可能被解决的问题。”所以,在我们这样平静且客观地询问孩子后,他可能会说:“怎么没人和我一起玩呀?”或者:“你回来就看手机,我想跟你说话,你都不看我。”如果宝宝还说不出这些心理活动,父母可以用语言引导,当孩子的“嘴替”,代替孩子说出他的情绪,这也是非常好的情绪管理启蒙方法之一。当通过询问,我们知道了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问题也就能解决了。所以,全心全意地和孩子玩起来吧!
制定规矩
如果宝宝在三四岁之后还有扔东西的行为,且可能会伤害到他人或小动物,或是会破坏公物和环境,就必须制止了,还要制定好相关的规则,且严格执行。父母要做的就是简短且明确地告诉孩子:你的这个行为是不可以的。如果以后再这么做,我们就……
注意,这里要强调的是具体的“这个行为”,而不是否定“整个”孩子,避免说“你怎么不听话”“你怎么总是不乖”“你不是好孩子”这样的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