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毕业季,学生们总把不会再穿的校服或扔了或捐了或压箱底留念,但深圳学生例外。
校服在深圳人心中的地位,就像川渝人的折耳根、山东人的大馒头、东北人的蘸酱菜。那一身蓝白配色的校服,是深圳人终其一生无法割舍的心头好。
一款深圳人的理想皮肤
如果让你说出一样深圳特产,会想到什么?水贝黄金、南山荔枝、西丽芒果,一般是外地人的答案。深圳校服,才是本地人融合实用与情感、打上灵魂烙印的首选。
为了确保在晒不干衣服的雷雨天里有得替换,几乎每个深圳学生的衣柜,都会留出一格子来放备用校服。在校园之外,无论周六日还是寒暑假,对深圳学生来说,“一件校服足矣”。商场里的游戏厅,周末的电影院,新疆的夜市,湖北的草坪,你能在任何地方和穿着校服的深圳学生相遇。
在深圳人心中,真正称得上“深圳蓝”的,不是台风后转晴的天蓝,也不是东西涌的海水蓝,而是夏季校服短袖的浅蓝,秋冬外套的深蓝。即使是成年后离开校园,深圳人也会穿着这一抹熟悉的蓝去任何地方。“去东北读大学,往行李箱里塞了八条校服裤,心里一下就踏实了。”
作为深圳人的理想皮肤,即使到了穿坏穿烂的一天,它的归宿也绝对不是垃圾桶。长裤破了改短裤,短裤再烂,剪成条做拖布。尽管只是一件校服,但对深圳人来说,它是让日子过得舒服踏实的2 号皮肤,是永远没有平替的特殊存在。
游走在潮流一线的穿搭
把校服穿成一种信仰,很多人真的理解不了。社交平台上,人们甚至发起“全网最丑校服挑战”,吐槽校服宽大稀松、无法搭配的评论, 比比皆是。2018年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国内校服的公众满意度低于30%。
曾经,深圳市中小学校服也是一校一款,自行采购。直到2002年,深圳出台相关规定,全市校服统一款式、颜色,学校之间校服的差异消失了。之后,招标主打的是量大从优,降低校服原料采购及生产的成本。深圳成为我国首个统一学生装的城市。标准化之后深圳校服尺码选项有足足15 种,为给学生最好的穿着体验,各供应商在款式和面料上颇费心思。冬天,内层加了摇粒绒的冲锋衣在寒流侵袭之前便早早上市。夏天,比荔枝更快上新的,是莫代尔冰丝面料的速干短袖校服,有厂商甚至推出了防晒款。
在全深圳统一配置下,深圳校服完美实现了丰俭由人。活力、世凡、青青世界、蓝心、莎臣豹、荆棘鸟……深圳人对自己心仪的品牌如数家珍。如果想在穿搭上花点小心思,也不是没可能,“莎臣豹的裤子比威达宽松,不过它们的上衣都有修身款”。如果没有一双巧手,又想上衣再短一点,那么也可以直接对售货员说:“阿姨,来件155码的上衣。”
承载着无数深圳人青春记忆的校服,在走出深圳之后成了“最美校服”的代名词,刷足了存在感。刘亦菲穿着它拍了《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选的是夏季小学款,同时它也是《最好的我们》《你好,旧时光》剧中校服的设计原型。而作为深圳的“城市名片”,这身校服的漫游,远比想象中距离更远。
2015 年,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永久收藏深圳中学生校服,并在介绍中写道:“在深圳这座飞速发展的工业城市,这套标准化的服装设计塑造了一种非官方的公民身份。”
果然,深圳的就是世界的。
纯真年代的代名词
算起来,当年第一批穿上校服的深圳人,如今已经迈进30 岁大关,经由他们的尝试和传递,深圳校服,说是无数深圳人的精神图腾也不为过。
深圳人离不开校服,价格实惠、购买方便、穿着舒服固然是一方面。更深层的原因或许是,它不只是一款校服,更是自我情感的确认和集体认同感的物理载体。正如赫伯迪格在《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一书中描述:“不同群体有独特的着装风格,人们利用极具辨识度的穿着辨认同类人。”
作为一个年轻的移民城市,深圳外来人口比例超过60%。这身全市统一的校服,总能从学生时代开始,帮深圳人沉静流动的气氛,凝结成无处不在的归属感。无论是来深圳讨生活的外地人,还是漂泊在外的深圳人,都能在这身款式颜色相同的校服中,汲取到一丝凝聚力和认同感。
很难说深圳校服对每个人的意义到底有多大,但相同的是,它作为学生时代的见证,绑定了无数人的青春回忆。有人看到它,就想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这句话的真实模样。有人穿上它,自动联想起当时的声音和味道,课桌下和同桌分享耳机听的林俊杰的《修炼爱情》,后一排同学写字沙沙的声音,约闺密拍校服大头贴后一起买杯皇茶坐在店里吹水……
“它是雨季,蝉鸣,校服衫下黏腻的汗,在老课桌上疾书的吱吱呀呀;是成箱的卷子,是倒计时和誓师,是一群人一遍遍的梦核重现,是午后伏在课桌上短暂深沉的睡眠。”
人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但穿上校服,你始终可以回到过去,感受到那份纯真质朴的爱和祝福。
(摘自“槽值”微信公众号,八方留白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