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袜皮:在凶案故事里,直面人性的复杂

大多数人是通过“没药花园”公众号认识何袜皮的,但实际上过去她坚持最久的一件事是写长篇侦探小说。4月13日,何袜皮凭借侦探小说《易碎品》获得“刀锋图书奖”最具改编潜力作品奖。颁奖典礼上,她发言:“凶案故事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们可能触发了人类的集体意识。英国推理小说女作家P.D. 詹姆斯曾说过,所有的谋杀案归结下来有四个动机:情、色、财和憎。古今中外,人类的这四个欲望从没有变过。”

从案件分析到小说创作

无论多离奇的事件,对理性的确信让人相信问题一定有答案、事物一定有秩序,通过追逐线索、梳理逻辑,终能逼近最后的真相。

这样的信念,连接着何袜皮和她的读者。

2017年6月,中国女孩章莹颖在伊利诺伊大学交流学习期间失踪,一切怀疑都指向该校物理系博士生克里斯滕森。这宗案件在国内外引发广泛讨论,也引起了正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攻读人类学博士的何袜皮的关注。她第一次尝试收集资料、还原案件,在2014年就注册的公众号“没药花园”上连续更新了两篇案件进展。

“他厌恶自己,希望摆脱那个拘束、沉默、社交笨拙、懦弱、窝囊、没用、心理素质差的自己,他不喜欢自己控制不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分析克里斯滕森的犯罪心理时,何袜皮写道:“杀人是出击。在他以及许许多多连环杀手看来,这是获得力量、挑战自己能力极限的一种(错误)方式。”

自此,这个原本用来发些随笔、诗歌和小说的公众号,开启了主写案情分析的新方向。没药,是一种树脂,常被作为药材或香料使用,在《圣经》里代表耶稣背负世人罪孽时所受的苦难。而在何袜皮亲手种植的这片“没药花园”里,满是真实的人间悲剧。2018年,对汤兰兰案的分析创造了“没药花园”的第一个10万+。2019年,弑母的北大学生吴谢宇落网,何袜皮两年前的分析文章被重新翻出来,并登上微博热搜。越来越多人知道了有这么一个专写案件分析的姑娘。

“她基于各种角度的资料做案情的梳理,很像FBI的侧写。”一位“没药花园”的长期读者非常喜欢何袜皮不带预设立场的客观分析。这也是何袜皮经常在写作中的自我提醒。在她看来,“真实”永远摆在第一位,具体表现为叙述案件时“不能带入情感和想象”。“你只有看到照片,或者是录像,明确看到他的嘴角上扬,才能说‘他笑着坐在沙发边’。”

为了无限接近真相,落笔之前,前期资料采集的工作量是庞大的。这些资料来自何袜皮能找到的所有二手信息,包括案件的公开报道、当事人的社交账号、相关人士的匿名发言……所有信源和内容都要经过严格筛选和交叉验证。如果条件允许,她还会争取更多一手材料,与案件当事人交流,或者接收和验证相关人士提供的信息,重新走访事发现场,甚至用实验来还原情景。

这套工作方法论,和她做人类学的社科研究时一样。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罪案分析的过程中,抵消案件热点所带来的情绪化和不确定性,对事实、动机、心理的深入剖析,亦是她观察人类的方式。

相比之下,写小说还要更难一些。案件分析是非虚构写作,有现实案件作为依托,而写小说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正如获奖作品《易碎品》中的一个情节,凶手每天会固定坐在一个咖啡馆里,监视对面楼上的人,每次都点一杯最便宜的咖啡。为了塑造真实感,她找到开咖啡馆的朋友,请他发来价目表。

从记者到人类学博士

何袜皮出生在苏州一个小镇,父亲是一名油画家,家中收藏了许多外国文学书籍。阅读成了何袜皮童年时光的重要部分,到了中学,她爱上了推理小说,尤其喜欢英国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从那时起,她就对破案解谜产生了兴趣。

据何袜皮回忆,父亲把她当成男孩儿养,从不给她买裙子,只买工装背带裤;父亲也不讲公主与骑士的爱情故事,讲的都是江湖侠士。从小,何袜皮就喜欢收集刀、骷髅这类玩意,梦想是成为一名揭黑的调查记者。因此,大学时她选择了新闻专业,毕业后如愿成为一名记者,并很快晋升为杂志首席编辑。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但她没有感到快乐。

那时,由于就职于一家旅游杂志,需要坐飞机满世界跑,一下飞机就入住酒店。有时,她飞到非洲的一些国家,想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却始终没有机会。工作让生活变得快速、平滑和失重,她想找回现实的质地和粗砺感。于是,工作5年后,她呈上一份辞职报告,转身踏上了求学路——去美国读人类学博士。

“在所有人文社会学科中,人类学是最适合我的。”何袜皮说。人类学能帮助她在理解世界运作时提炼共性规律,找出驱动罪案的内在逻辑。

在一般认知中,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总是离西方主流社会很远,能被大众拿出来讨论的往往是那些关于土著部落的民族志。何袜皮就读的系里,同学老师的研究方向也是五花八门:黑魔法、非洲巫术、太平洋岛国的母系社会……而何袜皮的课题始终和她感兴趣的犯罪有关。她的第一个课题将目标定在了金三角。金三角位于老挝、泰国、缅甸的接壤处,那一带的边境赌场曾经滋生出毒品、走私、人口贸易的灰色地带。

在人类学的田野研究中,最典型的方法是“参与性观察”,即通过融入研究对象所处的环境,近距离参与他们的生活并观察,获得一手资料。

为此,何袜皮曾多次前往金三角做田野调查。她还学了一年老挝语,以便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

直到女儿出生,考虑到不适合长期待在金三角,何袜皮在2017年把课题方向改成城市犯罪与空间安全。这一次她把小区保安作为新的研究对象。

田野调查期间,何袜皮在上海一个小区的物业公司找了份志愿工作,花大量时间和保安泡在一起。对小区保安的调查和分析,展示了城市生活的光鲜亮丽和被折叠起来的底层生活之间戏剧性的反差。这份研究收获了不错的反馈,毕业典礼时,何袜皮的美国导师告诉她的父母,自己看哭了。

既谨慎又爱冒险

生活中的何袜皮有很多小心翼翼的习惯,坐副驾驶从不敢睡觉,出门玩不会发实时照片,怕被人知道地理位置。她形容自己习惯于躲在背后,“如果在教室上课,我总是坐末排位置;如果去餐厅,我会选择角落的位置;一群人聊天,我多数是倾听的那个”。

但从另一个角度说,何袜皮的胆子又很大。对再变态的犯罪行为,或是电脑桌面上“尸体横陈”的图片,她都习以为常。

她对未曾获得的体验亦有种痴迷。大学时期一次酒醉后,她独自爬上一座早就想去的后山,在凉亭里睡了一晚,醒来时羽绒服都被露水浸透了。

她喜欢冒险的一面也体现在笔名上。“袜皮”这一笔名来自儿童文学名著《长袜子皮皮》。她喜欢“皮皮”,这个长着雀斑的小女孩不是循规蹈矩的乖孩子,永远不会老老实实穿袜子:一只袜子是棕色的,另一只是黑色的。皮皮力大无穷,能轻易把一匹马举过头顶,还能制服小偷和强盗,在她面前永远没有难事。

这个笔名带有隐喻的意味,象征着她对日常生活的反抗。她写过一首诗《自画像》,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我本应该是扈三娘,却偏偏长成了林黛玉,本应该张牙舞爪,却偏偏人见人怜。”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为“何袜皮”是一次冒险,也是开掘真实的自我。

再离奇的罪案,也离不开人性中普遍欲望的驱动。了解案件,某种程度上也是在直面、反思自己,对身而为人的复杂性保持警觉。它们比具体的答案更重要。

(摘自《第一财经》,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