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填报志愿,总有人想选个热门专业,以便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但这个思路已经越来越不可行。经济、技术、社会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很少有哪个专业能持续热门,因此要想避免踩坑,就得转变思路,学会洞察这些变化,从而更好地预测职业发展。
展望未来,有三种趋势值得关注。
第一个趋势是整个经济会日益数字化。这是由多重因素叠加促成的一股浩荡的潮流。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出现突破,展现出了越来越强大的潜力。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人口数量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这会迫使更多企业加速自己的自动化进程。
这种趋势反映在职场上,我们能看到,一方面,高科技企业会进一步开疆拓土。人工智能专业炙手可热。另一方面,非互联网公司也在大量招聘IT技术人员。像比亚迪、宁德时代这样的制造业企业都在高薪招聘IT人才。智能制造的浪潮才刚刚启动。未来还需要大量懂得把IT技术工具应用于各个行业具体场景的人才。有些制造业企业把这种人才称为BT(BusinessTechnology,商务技术)。和IT相比,BT更抢手。这是因为,BT人才理解生产流程,了解行业需求,并能将行业需求转化为IT技术问题。
还有,社会管理也在数字化。未来,数字化管理会深入每一个社区,以及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这也会带来巨大的人才需求。
第二个趋势是和美好生活相关的职业层出不穷。这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以及代际变化有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这时候人们才发现,怎样过上美好生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了钱,可以解决温饱、可以实现小康,但想要过上美好生活,除了钱,还需要更多的东西。怎样过上美好生活,是一种技能,需要学习,学会了之后需要不断实践。
这些变化反映在职场上,会催生出一批专门服务于美好生活的新职业。现在,很多街角小巷出现了一批热门的咖啡馆、酒吧、瑜伽馆。在商场里出现了密室逃脱、剧本杀、个人造型工作室。在网络上出现了上门喂猫师、宠物行为训练师、哄睡师、网上自律监督师、头皮养护师、游戏捏脸师、盲盒设计师、铠甲铸造师等。
除了这些新业态和新职业,很多传统行业也静悄悄地发生了革命。比如,过去有很多鲜花店开在医院门口,人们在看望病人的时候才买鲜花。过去的鲜花店在一年里只有几天生意特别好,比如情人节、母亲节,总之,人们买花是为了送人。现在不一样了,买花是为了愉悦自己。2000年,我国鲜切花的销售额不到25亿元,到2020年,已经增长到318亿元。送鲜花给自己的年轻人,正在支撑起一个上千亿元的产业。
再比如,家居设计也跟过去不一样了。以前,家居设计师都依附于房地产商。房地产商考虑的是成本和造价,要求设计师尽可能标准化,一套设计图打天下。现在房价涨不动了,人们这才发现,买房是为了住得舒服。当人们对家居的生活质量更关注之后,越来越多的家庭对家居设计有了独特的需求。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是没有边界的,全心全意地服务好这个小趋势,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三个趋势是很多职业的天花板已经被打破。比如,厨师、理发师这样的传统职业,过去,他们的顾客最多只在店里,他们的名气、社会地位、收入都受到限制。现在,厨师和理发师中的明星在网上可以有成千上万的粉丝。像这样突破了天花板的行业越来越多。
当然,你会发现,各行各业的网上明星除了有一手绝活还要有其他技能,比如,特别能说、有幽默感、有表演天赋、善于与人交流等。这说明,未来的职业靠的不只是专业,而是一组技能。专业只能选一个,技能却可以积攒很多。善于学习技能、组合技能的人才能脱颖而出。
网络上还出现了很多新兴职业。这些新兴职业大多有着共同的特点:明显的低龄化、朝气蓬勃、发展迅猛、深受年轻人追捧。这有好处,也有弊端。好处是给年轻人提供了更多机会,可以让年轻人更快地突破年龄、学历等传统意义上的职业天花板,但弊端是这些职业发展太快,缺乏学校提供足够的职业培训,而且竞争日趋激烈,可能会导致这批年轻人未来的出路越走越窄。
以两个热门职业为例。
一是电竞。过去,人们觉得打电子游戏是玩物丧志,如今,电子竞技也成了一项体育赛事。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平均年龄在22~23岁。大量优秀电竞选手在15~18岁达到竞技状态的巅峰。相当一部分运动员退役后选择从事赛事和俱乐部运营。
另一个是网络直播。由于短视频直播类内容的关注度持续增长,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涌入。
虽然这些行业受到年轻人热捧,但这是典型的“青春饭”。真正能够脱颖而出的实属凤毛麟角,而且谁能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运气说了算。大部分从业者年纪再大一些,就会遇到转型的难题,他们的职业发展路线并不清晰,未来会走出什么样的道路,还很难说。
总之,要想找到一件事做,你必须学会洞察社会需求的变化,把所有的雷达都打开,做一个有心人,找到那些可能成为未来潮流的小趋势。
(摘自《找事》,中信出版集团,萝卜叶子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