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小说只有一条规则:推理。曾经, 人们对于推理及其衍生作品到了痴迷的程度。一九四七年,美国报界搞了一次短篇推理小说大赛,获奖作品是凯梅曼的《九英里步行》。小说虚构了一场推理盛宴:“给我十至十二个单词组成的一句话,我会给你一连串合乎逻辑的推论,这些推论是你在组句时做梦也想不到的。”给出的句子是:A nine mile walk is no joke,especiallyin the rain.(九英里步行可不是玩笑,尤其是在雨中。)
于是有了以下推论:说这话的人很抱屈。这场雨始料未及,否则他会说“雨中的九英里步行可不是开玩笑”,不会加“尤其是”,这显然是事后想到的。说这话的人不是户外运动爱好者,其实九英里并不算远。当然,不能做一堆无益的假设,比如只有一条腿,或者在丛林中。一句话往往有它的特殊语境,提到的某次步行一定是实际走过的。这次步行的目的并非为了打赌之类,而且可以认为就发生在本地,因为说这话的人很熟悉这段路。
步行发生在午夜至早上五六点钟。想一想,本地人口相当稠密,走任何一条路,用不了九英里就会找到一个社区。这里有火车和公交车,所有的高速路都很好走,谁会在雨中步行九英里呢?除非是深夜,没有公交车,也没有火车。即便有私家车经过,也不会轻易让陌生人搭乘。步行者正走向某个城镇,而不是从某个城镇离开,因为如果他已身处某个城镇,就更有可能安排某种交通工具。再者,不像十或百,九是一个确切数字,是在表示某一特定地点到某一城镇的距离,而不是某座城镇到某一特定地点的距离。想象一下,问城中的人:“布朗住的地方离这儿远吗?”如果他们相识,得到的回答基本是“三四英里吧”。但若问布朗住的地方离城里有多远,他会告诉你“三点六英里”。
因此,步行者正走向一个确定的终点,而且不得不在特定时间赶到那里。不是因为车坏了而去求救,车坏了就不必冒雨步行了,可以蜷缩在后座上睡一觉,或者向其他机动车呼救。九英里至少要走四小时,雨中就不止四小时。假定凌晨一点车坏了,到目的地就五点了,天就亮了,路上会有许多车,随后有公交车。如果真要求救,也不必步行九英里,找到最近的电话亭就够了。这只能说明他有个确定的约会,约会时间是五点半之前。他原本可乘最后一班车,凌晨一点左右赶到约会地点,早早等在那里,但既然他没这么做,就说明他要么被迫错过了最后一班车,要么不得不留下来等候,也许是等一个电话。准确说来,末班车是零点三十分,如果赶不上,四点半就到不了目的地;如果乘早班车,五点半才会到达。那只能说,约会时间是四点半到五点半。
他要去的是一个叫哈德利的地方,因为“飞行者”列车五点要停在那里加水。这趟车零点四十七分驶离华盛顿,八点到达波士顿。而距离哈德利正好九英里的地方是老索特客栈,这里肯定有交通工具,比如出租车,不过司机或停靠站点的服务生会记住不寻常时间的任何出行者。实际情况是,步行者躲在客栈的房间里,等待从华盛顿打来的电话,告诉他某人上了“飞行者”,可能还告知了车厢和包厢号。然后他溜出客栈,步行去哈德利。在列车加水的喧嚣声中溜上某节车厢并不困难。
事实上,那列火车上的确有个男人被谋杀于包厢中,死去三小时左右,与列车到达哈德利的时间吻合。回到那句“九英里步行可不是玩笑,尤其是在雨中”,不可能是巧合,那句话不可能无缘无故钻到谁的脑袋里。一般情况下,要某人说出十个单词的句子,得到的回应通常是“我喜欢牛奶”,然后补充说“它有益健康”。显然,一定有两个人,一个负责在华盛顿跟踪被害人,确认他上了车;另一个等着干完活儿。
(摘自《读书》2024年第5期,一刀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