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坯人生VS精装朋友圈

“毛坯人生VS精装朋友圈”的话题曾刷屏网络,人们纷纷晒出自己“现实一地鸡毛,朋友圈岁月静好”的差异对比:在西藏旅游,晚上边吸氧边哭,但朋友圈一定要发“永远在路上”;踏青被蚊子叮了一腿包,但还是要嘴硬“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围炉煮茶被高价地瓜气得发抖,但朋友圈文案“偷得浮生半日闲”……主打一个“苦自己可以,但是不能苦了朋友圈”。草台班子一样的现实生活与手机里精致美好的朋友圈的差异,被网友戏称为从“毛坯房”到“精装修”。有人表示不理解:“假不假?这样活着好累啊。”也有人乐在其中:“没错,我就是strong(死装),怎么了?”

诚然,“精装修”的朋友圈在某种程度上是虚假繁荣的体现,但作为对现实的想象与超越,它体现出的是对自我身份认同的不断找寻。朋友圈是重要的自我展示平台,是他人了解自己的第一张名片。基于朋友圈的判断不一定正确,甚至有时候让人啼笑皆非,但不可否认的是,朋友圈作为重要的赛博社交空间,圈内的点赞评论不仅可以满足一些无伤大雅的虚荣心,也为我们提供了情感支持。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能无意识地将它与真实生活划上等号。

也有“精装朋友圈”的发布者现身说法,主动“揭露真相”:有博主发布视频,坦然承认“我根本吃不惯那家餐厅,但是它贵,显得我很有格调”,并在同伴承认了自己练吉他也是为了“装”后,欣慰一笑“你长大了”。人们恍然意识到:大家好像都在假装成熟,假装精致。选择性地将生活进行切片和放大展示出来的背后,真实的生活面貌只有自己知道。

看似别扭的行为,其实隐含了人们在想象中的生活与现实的差距不能跨越时,难以排解的矛盾心理,以及期望通过脱轨行为对日常和平庸进行反抗。繁重的生活压力下,像毛坯房一样并不光鲜亮丽,简单甚至堪称简陋的人生才是普通人常态。但精装朋友圈就像是破旧老小区外墙青翠的爬山虎,虽然不能为小区的改造提供任何真实有利的帮助,但至少路人经过还能赞叹一句:“嘿!看起来还挺有活力。”

有些时刻,我们难免会向往看起来更精致、更完美的人生,好像最近的“人生,易如反掌”挑战一样,在手掌的一翻一转间,就能完成老小区到大别墅的爆改。在这个挑战中,有人晒出自己顶级院校的学生证,有人摆出参加各种比赛的奖杯……但马上网上就出现了与成功者叙事完全相反的另外一个话题:“人生,难如登天”,因为“没钱,要调休,抢不到火车票,没法出去玩”。拿到比赛奖杯当然能算作成功,不能出去玩的假期也的确令人沮丧。但关键是,它们是可以同时出现甚至叠加的,很可能有人在拿到奖杯的同时抢不到火车票,这时候该如何定义TA 的人生呢?

其实,无论是精致还是不修边幅,都只是我们面对人生的不同状态而已,而人生是复杂的、多变的,像过山车一样能迅速从山顶到谷底再到山顶的。

拉开时间线,我们会惊喜地发现“毛坯人生”与“精装朋友圈”只是人生在不同时空的存在样貌而已。或许在此刻,现实人生与理想生活间的距离难以弥合,但在与世界一次次的交锋中,终能不断缩小,逐渐靠近。

(摘自“知著网”微信公众号,萝卜叶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