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孩子完成作业是当下父母日常陪伴的重要内容,我们不能逃避,也不能忽视。但如果我们做这件事的结果是造成了亲子关系紧张,那么就需要调整观念、涵养自我、改进方法了。
破解查字典的“难题”
女儿上二年级时开始学习查字典,为此,语文老师布置了一项长期的家庭作业—在学习每篇课文前,通过查字典的方式对生字进行预习,并填写预习单。预习单包括生字书写,标注部首,读音,写出除部首外还有几画,标注该字所在字典的哪一页,进行组词等内容。
即使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练习,女儿在这一项家庭作业上花费的时间仍然较多,查七八个生字需要半个多小时,而且中途遇到部首判断等问题时,还会询问我们。
为了让女儿更好地掌握查字典的方法,我们并没有急于告诉她答案,而是让她自己判断,不断试错。但在试错过程中,孩子的速度更慢了,甚至耽误了做其他事情。但我也没有过于着急,还是坚持让她逐步掌握一看见生字就能大致判断出其部首是什么的能力。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决定采取一种新方式让她能更快地完成这项作业。一天放学后,老师留了十几个字的预习任务。我对孩子说:“今天我们来个比赛吧,我写一份预习单,你写一份预习单,看谁能既快又准地完成任务。”女儿一下来了兴致,不到15分钟就完成了,几乎是和我同时完成的,而且完全正确。通过这次游戏,她看见了自己的“实力”,从此完成预习单的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博士老爸的科学解读
根据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显示,在中国家庭中,孩子的年级越低,越需要父母挤时间辅导功课,一年级父母每周辅导孩子作业平均花费7.19个小时。那么,如何辅导作业才能不费爸妈?父母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提供支持,该出手时才出手
父母首先要认清自身的角色,我们不是老师、监工,我们没有能力和精力对孩子的作业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不能时时监督、纠正孩子的节奏,更不能越俎代庖直接帮孩子的完成作业。辅导孩子作业时,我们是孩子的支持者,要给孩子留有一定自主的空间,在适当的时候才出手相助。比如在女儿遇到不能判断部首的问题时,我鼓励她自己先尝试,而不是直接告诉她答案。女儿后来能在几乎和我一样的时间内完成这项作业,是因为受比赛机制的激励,也是因为她前一段时间有充足的时间自己进行摸索和试错。
激发兴趣,选择有意思的辅导方式
学习并不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只有孩子有内在动机才能保持持久的热情和坚持不懈的行动。我和女儿开展查字典比赛就是想用一种有趣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内在成就需要,从而激发她的内在动机。我从长期看想这比单纯的物质奖励的效果要好。因此,在辅导作业时,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孩子而言,父母可以择机设计一些有意思的辅导方式,比如家庭比赛、游戏打卡等方式,没有机会也要制造机会让孩子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
稳定情绪,做引导方向的骑手
神经科学家保罗·麦克莱恩把人的理性脑和情绪脑分别比作骑手和马。骑手(理性脑)的目标是引导马(情绪脑)走向正确的方向。骑手代表着我们的理性思考、制定决策、自我控制等能力,这主要由大脑的前额叶皮层负责;马则代表着情绪反应,特别是负责处理恐惧和威胁等负面情绪,主要由大脑的杏仁核负责。对孩子来讲,大脑杏仁核的发育要早于大脑皮层。也就是说孩子头脑中的“马”具有强大的力量和速度,不容易被“骑手”驾驭。
在辅导作业时,如果父母的情绪失控,对孩子大吼大叫,那么孩子的情绪脑会迅速反应,成为脱缰的野马,停止倾听理性的声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问及孩子父母在辅导时讲了什么,他很可能只知道爸爸妈妈生气了,冲他发脾气了,至于知识点,一概没听见,父母所付诸的努力也就功亏一篑了。因此,在辅导作业时,父母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才不至于被“马”牵着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