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一代的父母,几乎都是听着中国故事长大的。当他们为人父母后,也希望将中国故事继续讲给自己的孩子听。在中国故事中,包含着数千年来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等,这些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朴素的哲学观念,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道德观、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我们都知道中国故事是孩子们的宝藏,怎么讲好中国故事,可是一门大学问!爸爸妈妈们,你们给孩子讲中国故事的时候,是否也遇到过一些困惑?不妨来听听专家老师们的指导,让亲子故事时间更轻松有趣吧!
导读专家团
冷林蔚
北京出版集团《十月少年文学》副主编,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从事少儿出版工作十余年,主编《2017中国校园文学精选》《2018中国校园文学精选》等选本,发表儿童文学类书评几十篇,在多本少儿杂志开设科普专栏,出版《小学必背古诗词轻松学》、科普绘本《我能分得清》系列等图书。
柏燕谊
著名心理学家,动力取向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治疗师,情感、亲子关系和职场心理畅销书作家,媒体特约心理专家。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获得者、北京榜样获得者。2008年至今,个案心理咨询时间累计超过1万、家庭咨询2000余例。
牛郎织女的故事,到底能不能提爱情?
七夕那天,我想应景给孩子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正好告诉她为什么会有七夕,有乞巧节。我觉得女儿算是情商比较高的孩子了,但是这个故事我从头讲到尾,她看起来始终是懵懵懂懂的,还接连问了我好几个“为什么”:
天帝为什么不让他们在一起?
牛郎和织女为什么只能每年见一次?
为什么他们的孩子不能去天宫?
为什么牛郎织女不能一直在一起?
……
七夕节,又是中国人的情人节,我好像绕不开一个话题—爱情。7岁的女儿已经对爱情美满、婚姻幸福有了最朴素的认知。在这个故事里,我应该给她讲爱情吗?除了爱情,在这个故事里我还可以和她聊什么?(元禾妈妈,女儿7岁)
冷林蔚:民间传说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中国四大传说之一,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诗经》当中就有关于牵牛星和织女星的描写,这来源于古人对天上星座的观察,也可以看作是牛郎织女故事最早的起源。
后来,人们给这个故事赋予了更多的感情色彩,把银河两岸的星星比作分离的夫妻二人,并且增加了七夕鹊桥相会的细节,很多诗词都会用到这个典故。和孩子一起读这个故事,可以告诉孩子这其实是古代人对于自身境况的反映,因为在通信、交通极为不发达的古代,夫妻一旦因为某件事分别,往往很难再相见,甚至有可能就是永别。人们把这种离别的痛苦比作天上银河的阻隔,带有中国人特有的浪漫色彩。
我们现在读到的牛郎织女故事的版本基本是在明代小说的基础上改写的,明代的故事增加了牛郎被兄嫂欺负、牛郎织女成婚后天帝阻挠等情节,这是因为在封建时代,婚姻一般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长的阻挠、有情人被拆散等,都是当时常见的社会现象,而牛郎织女对于爱情的追求和忠贞也代表当时的年轻人对于自由的向往。
柏燕谊:借此传递美好的爱情观
作为家长,亲子阅读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到底是要保护孩子对阅读、对文学的兴趣,还是给阅读规定一个应对考试的任务?如果亲子阅读都成为一个痛苦的体验,那就因小失大了。让孩子对故事有无限的想象力,这应该是家庭阅读的作用。
父母为什么会羞于对孩子提起爱情呢?如果夫妻之间没有爱情,怎么会有这个孩子呢?在这个故事里,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是绕不过的话题。爱情是美好的,是让人感到愉悦的,父母在给孩子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可以传递这样美好的爱情观,甚至是美好的婚姻观,也可以坦然地和孩子聊爱:夫妻的爱,父母对子女的爱,一家人对家庭的爱,并且告诉他,我们彼此非常坚守这份爱。每个年龄的孩子,对于爱的理解不一样,我们也无须追求一个标准答案,让孩子自己去续写对于爱的理解,这也是孩子的成长过程。
岳飞的故事,在这个时代要怎么讲?
孩子上小学后,我打算利用寒暑假带着他背一些诗词,一来可以丰富假期生活,二来也可以让他以后的语文学习更轻松些。这个假期我找了几首比较长的诗词,其中一首就是《满江红》。我也想着,岳飞的故事孩子之前不太了解,正好借这个机会,把岳飞的故事讲给他听。故事讲下来,好像并不如我所料,我以为可以在孩子眼中看到坚毅,从孩子口中听到责任,但他一直在困惑地问我:
为什么那些人要冤枉岳飞?
为什么“莫须有”的罪名可以定罪?
为什么岳飞这么好的人,还会遭遇不幸?
……
岳飞精神是我们的民族魂,但我该怎么在这个时代,引导孩子去理解这种超越个人利益的崇高精神?又该如何引导他去释怀好人也会被冤枉的困惑?(嘉俊爸爸,儿子6岁)
冷林蔚:在历史的语境中理解英雄人物
对于历史人物的理解,一定要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具体环境中去分析,这一点是我们给孩子讲历史故事时要注意的。岳飞生活在南宋,南宋是一个很特殊的朝代,它是北宋被金国灭亡之后建立的,当时的朝廷为求一时的安稳放弃了半壁江山。宋金对峙是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当时南宋的官员因此分成了主战派和主和派,岳飞就是主张抗金的代表人物。
岳飞英勇善战,擅长治军,当时的岳家军军纪严明,威名赫赫,打了不少胜仗。但是当时的情况是很复杂的,南宋的皇帝和一些大臣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并不是很希望收复失地、迎回被金国掳走的皇帝,他们还害怕岳飞的力量过于壮大,会影响朝廷的统治,所以才会打击岳飞,用“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治罪。可能大家会有疑问,岳飞被冤枉了,为什么不反抗?因为在封建时代,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臣民一定要服从君主,所以岳飞的含冤而死,是时代造成的悲剧。
岳飞被后人所纪念与推崇,是因为他“精忠报国”的精神,为了国家大义而舍弃小家。我们可以在给孩子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强调这种精神,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英雄人物,为了国家大义而牺牲个人利益,正是因为有无数英雄人物的奉献,我们才拥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柏燕谊:培养胸怀大义的格局观
有些父母把孩子想得太脆弱了,故事里的岳飞作为民族英雄,却没有得到善终,担心孩子会因为这样的故事而扭曲了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实孩子并没有那么脆弱,在他们接连的问题之下,不见得自己没有答案。
作为民族英雄,岳飞的爱国精神是孩子们能够完完全全感受到的。岳飞是优秀的人,但优秀本身就存在攻击性—对于不太优秀、心态又不好的人来说,他人的优秀就是对自己的攻击。父母应该告诉孩子的是,优秀并不是你的错,也不要因为惧怕被攻击而选择隐藏自己的锋芒和追求。应该让孩子崇拜我们的民族英雄,胸怀大义的格局观更是应该被重点引导和培养的方向。
嫦娥奔月,她奔的是什么?
中秋节,除了带孩子和家人吃顿团圆饭、吃月饼,剩下的重要活动就是赏月了。孩子小的时候,我会指着月亮说:“你看到圆圆的月亮里面有一只玉兔了吗?那是嫦娥的玉兔。”孩子慢慢长大后,听到的“嫦娥周边”越来越多,大多是从学校的科学课上学到的,比如“玉兔号”月球车,“嫦娥号”系列的卫星和探测器,等等。有一天,我和孩子坐在车里听广播,“嫦娥6号”已经从月球返回地球,“嫦娥7号”上天已被提上日程……听着听着,我俩就聊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她很想与我讨论:
“嫦娥在月亮上,会不会想念地球?”
“月亮上好玩吗?她会后悔吃了那颗仙丹吗?”
“为什么好多故事,都是关于人们登上月亮的?我看月球探测器的画面显示,月亮上什么都没有呀!”
……
我该怎么和孩子聊嫦娥奔月的故事呢?嫦娥奔月,她到底在“奔”什么?(书忆妈妈,女儿10岁)
冷林蔚:人类对世界的探索是时代进步的动力
嫦娥这个人物来源于上古时代的神话,这个故事起源很早,在流传中有好多个版本,细节也稍有出入。在各种版本中,嫦娥都是吃了仙药以后飞到了月亮上,其实这代表的是人类对于永恒生命的向往,成仙就意味着永生。因为月亮美丽皎洁,所以人们又想象出了晶莹剔透的月宫、捣药的玉兔等。
随着嫦娥作为月宫仙子的形象慢慢被熟知,人们也开始有更加丰富的想象,比如嫦娥去了月宫会不会后悔这个问题,其实古人也在思考。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有一首诗就写道:“嫦娥应悔偷灵药。”当然,我们可以让孩子有自己的观点。
中国流传下来的很多神话来源于上古时期人们对世界朴素的认识和想象,因为不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人们在感受到天地日月、风雨雷电的力量时,就想当然地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对应的神灵来掌管,这是人们最初的对于世界的“合理化”解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世界不断探索,越来越接近事物的真相。我们现在就知道月亮实际是什么样子了,不过文学中的月亮和嫦娥也代表另一种美好。
柏燕谊:相隔几十万公里不间断的爱
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上百年,那个时候人们对天上未知的东西有很多的好奇、向往和莫名的崇拜,因为它们都是不可知、不可控的,像天庭就是古人想象出来的一个天上世界的样子。
嫦娥奔月的故事,如果要强行从逻辑上解读出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我觉得没有,因为故事本身就是一个特别奇怪的设定。嫦娥会不会孤单寂寞,奔月后会不会后悔,每个人会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时代也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我想说,中秋我们赏月时提起嫦娥,她在月亮上,我们在地球上,这种感觉就好像孩子在学校里,爸爸在出差,妈妈在上班,虽然有距离,但爱不会消失。嫦娥奔向了神秘的月亮,孩子长大也会奔向未知的梦想,但他和家、和父母的距离不会让思念消失。爸爸妈妈和孩子聊起这个故事的时候,可以在这个角度激发孩子的共情,也是一个不错的解读方向。
愚公如果生活在现在,是不是就不用移山了?
愚公移山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我觉得这也是孩子小时候必须要听的故事。有一次,班里开联欢会,孩子想声情并茂地讲个故事当节目,我觉得愚公移山的故事不错,就讲给他听了。结果,孩子听着故事总是发笑。他的问题让我意识到,可能从他的角度看起来,愚公真的是够“愚”:
智叟说的没错,一座大山,凭借人的力量怎么能移走?
非要移山吗,可不可以绕着走?
为什么世世代代都在这里移山呢?
……
可能是现在科技太发达了,孩子看过很多关于中国修路搭桥的纪录片,我们都看到了中国基础建设水平之高,在世界上也是遥遥领先的,所以孩子的疑惑也很有道理。真不知道该怎么跟他交流了。(昊然妈妈,儿子7岁)
冷林蔚:从寓言中感受人生的智慧与哲理
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先秦时期的《列子》一书,今天的孩子读这篇作品有疑问很正常,因为现代的交通太发达了,无数的公路和高铁的修建都是对大山的征服,盘山公路、穿山隧道、高空架桥,实在不行直接坐飞机飞过去。如果愚公生活在现在,可能真的不用移山,而是有很多更好的方法。
但是我们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愚公移山并不是一个对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故事的记载,在它产生的时候,它就是一个寓言。什么是寓言?寓言就是通过一个编出来的故事来阐释一定的道理。因为重点是阐释道理,所以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并不重要,寓言中情节的设置完全是为阐释道理而服务的。大家可以想一下掩耳盗铃、买椟还珠、邯郸学步等经典的寓言故事,是不是也存在着某种不合理性?
所以我们在引导孩子理解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时,主要是理解它的精神内核。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愚公与智叟的对比,来感受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通过愚公移山的决心和行动,来感受人专注于做一件事情时的巨大力量,以及坚持不懈、日积月累的价值。这是来自古人的人生智慧,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有启发意义。
柏燕谊:这是一个关乎希望的故事
在汶川地震的时候,我参与了灾后受灾群众的心理疏导工作。地震后满目疮痍的大地和耳边的啼哭,是我从未见过的情景。那时候首批救援人员盲降到震中地区,机械化设备很难进来,只能靠着救援人员的双手不停地翻找生命迹象,一批又一批的救援人员赶来,还有搜救犬,靠着最原始的方法,大声呼喊着,靠双手摸索着石头下面的心跳。当时在倒塌的石头下面,有一个年轻人,在夹缝中无法动弹,他身边只有一个勺子,于是他就用那个勺子一点一点地挖土,最终获救了。但他获救不是因为挖土,而是因为他终于等到了生命探测仪的报警,等到了救援人员。当他被救出来时,人们发现那个勺子都已经歪了,不停地挖土也让他的手指上都是血。后来人们问他:“你为什么一直在挖土,一个勺子是没有办法把自己救出来的。为什么不保存体力?”他说:“我要是不挖土,我可能早死了。因为我挖的不是土,我挖的也不是路,我挖的是希望。”
现在回想起那时的情景,我脑子里会浮现出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并不“愚”,他相信“相信”的力量。他给自己希望,只要不放弃,一切都有希望。可能孩子暂时还没有办法从故事中抽象地理解愚公这样做的意义,但不管到了什么时候,都会有愚公这样的人在“移山”,这是相信的力量,也是希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