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发现孩子越来越犟

当一个孩子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走路,能够自己探索周围的世界时,他便开始『藐视』别人对自己的控制,处处喜欢显示自己的力量,这就是孩子人生第一个自主性里程碑。

镜头回放

冬天的清晨,一个不到3岁的男孩坚持要自己用钥匙打开爸爸的电动自行车,并且拒绝爸爸的帮忙。他试了两三分钟都没能将钥匙插进钥匙孔,爸爸急了:“上幼儿园要迟到了,我来!”孩子喊:“不行,我来!”“你又弄不开,这都几点了,再说你手不冷啊!”父子俩几轮吵下来,孩子还是没有打开电动车,急得哇哇哭,爸爸的脾气也上来了:“你开吧,开吧,你今天必须打开!”孩子也开始大喊:“你走!你走!我再也不要你了。我讨厌你!”

开栏语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心理发展特点。既要保障孩子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又要确保孩子的不良行为能得到约束,了解儿童心理发展里程碑非常重要。我们特别邀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思睿博士开设专栏,和父母一起读懂孩子心理发展的里程碑。

里程碑解读

“就不!就不!我就不!”“我讨厌你,你走!”第一次听到年幼的孩子和自己这样说话,突然发现自己的小乖乖变得特别“犟”之后,我见过眼眶红红的妈妈,暴跳如雷的爸爸。先说结论,这不是孩子学坏了,也不说明孩子是“白眼狼”,他可能是来到了自主性里程碑。

听懂孩子内心的声音

“从此,你是你,我是我……”

初生的婴儿会认为自己和世界是一体的。一岁半到三岁,孩子进入自主性里程碑的发展阶段,在心理上,他会觉得自己和妈妈不再是共生的了,于是会通过“拒绝”大人来展现自己刚刚萌发的独立性。“不行!”“不要!”“不好!”这些词语也通常出现在这个年龄段。这时候,我们不应当把孩子“不不不”的行为解读成和父母对着干、脾气大或者性格不好。“不要你”“讨厌你”这类表达在三岁之前也不应该被解读为孩子出现了暴力倾向,他不是真的攻击父母,这实质是一种心理上的分离:你是你,我是我,我要开始做主啦!只不过,这时候他的语言用得不那么恰当罢了。

“我要自己做!”

自主性里程碑呈现出两个心理特点:第一个,我是独立的;第二个,我要自己试试。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需求是建立对周围环境的自主性,于是,他开始自己做出决定、实践自己的决定,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从而培养自我认同感与自信。简而言之,自主性里程碑的出现给孩子出了一道心理选择题:我会长成什么样子?选项A:我行,我可以自己做事;选项B:我不行,我得依赖别人。

选B的孩子都遭遇了什么?

为人父母者,当然都希望孩子能选A,成长为独立自主的孩子。但有时候,我们的一些做法却不由自主地帮孩子选了B,让孩子内心潜台词总是“我不行,我得依赖别人”。

请父母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些细节:

● 担心孩子吃饭太慢,饭会冷掉,不让他自己吃;

● 担心他会弄湿衣服,不会让他自己倒水、倒奶;

● 担心孩子和别的孩子起冲突或被欺负,避免让他参加集体生活;

● 看见孩子犯错,就要跟一句批评:“我就知道……”;如果孩子求助,总喜欢嘲讽:“看把你能的,早就该知道自己不行……”

● 在超市里,答应孩子可以自己做主选一样零食,然后当孩子拿起巧克力、小饼干、薯片……都被你以不健康为理由拒绝,最后,你帮他决定买一瓶酸奶。

……

当孩子处于自主性发展的阶段,每次小小的成功体验,都会让孩子多一份自我认同。但如果孩子总是被父母过度控制、打击,没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或者父母虽给了孩子机会但又想方设法地“引导”孩子百分之百地按大人的想法行事,那么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怀疑自己能不能做好,进而演变成缺乏自信,面对挑战时畏首畏尾,最终告诉自己:我不行,我得依赖别人。

甚至,更严重的是还有父母在无意识中使用了“心理攻击”,它向孩子传递的信号是:“你的努力是不值得的,我只关心结果。”几次之后,孩子的选择就是:“我不做了。”

如何培养孩子“我行”的心态?

当你看到孩子非要摇摇晃晃地倒小马桶,那么父母可以在心里迅速评估一下,孩子的尝试是不是会危及自己或他人,孩子的尝试带来的各种结果我们是不是能接受……如果这是一个安全的行为,不妨让孩子大胆尝试,就算是他惹祸了,比如把马桶弄洒了,父母擦干净就好了(甚至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擦),这并不是什么难事,不用生气、焦躁,更不能嘲笑、讽刺或者打击孩子。

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是帮助孩子成功获得自主性的关键因素。鼓励,意味着父母鼓励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并探索环境;支持,意味着为孩子创建一个可以安全探索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安全的物理环境相对容易做到,安全的心理环境则需要父母有意识地去营造,它包含相对比较多的心理支持性因素:

能够容纳孩子的失败,让孩子在探索和尝试学习时不用担心因为做得不对、做得不好而被父母数落。

即使孩子第一次、甚至好几次都没有做对,父母也应该确保让孩子感受到他的努力是有价值的。

理解一岁半到三岁出现的自主性里程碑,允许孩子尝试和犯错,并在安全的范围内探索周围的环境,才能够帮助我们收获一个“我行,我可以自己做事”的孩子。

外一篇

孩子说狠话,就不管了吗?

要管!正确的养育思路是对孩子所有的教养都要以孩子的年龄以及这个年龄对应的生理、心理发育规律为基础的。

在3岁之前,孩子说“我就不”“你走开”等这些话的背后的心理动因是自主性里程碑的萌发,父母可以忽略。

3~6岁,如果孩子还是经常说“讨厌你”,也包括说一些“屎尿屁”“你去死”这样的粗口的背后的心理动因是诅咒敏感期,或者叫作说脏话敏感期,这时候大人越制止,孩子用得越欢。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孩子逐渐发觉了语言本身的力量,尤其是脏话最有力量,用起来不但能发泄情绪,而且还能看到大人从震惊到震怒的反应,还挺有意思的。这个年龄段孩子表达的是或好玩有趣或愤怒反感的情绪,父母虽无须深究,但要及时制止,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明白这不好玩、不受欢迎,引导孩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情绪,同时需要为孩子创建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7岁之后,孩子的狠话、脏话一般不来自于自己,更多的是受同伴或环境的影响,这时候父母就必须要管了!除了为孩子创造文明语言环境并以身作则之外,还必须明确告知孩子,这是不好的语言,请停止使用!